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3162篇 |
免费 | 97篇 |
国内免费 | 36篇 |
专业分类
管理学 | 150篇 |
劳动科学 | 10篇 |
民族学 | 26篇 |
人才学 | 52篇 |
丛书文集 | 1068篇 |
理论方法论 | 172篇 |
综合类 | 1646篇 |
社会学 | 157篇 |
统计学 | 14篇 |
出版年
2024年 | 14篇 |
2023年 | 45篇 |
2022年 | 72篇 |
2021年 | 69篇 |
2020年 | 69篇 |
2019年 | 80篇 |
2018年 | 37篇 |
2017年 | 48篇 |
2016年 | 71篇 |
2015年 | 92篇 |
2014年 | 165篇 |
2013年 | 179篇 |
2012年 | 215篇 |
2011年 | 224篇 |
2010年 | 206篇 |
2009年 | 252篇 |
2008年 | 256篇 |
2007年 | 205篇 |
2006年 | 178篇 |
2005年 | 146篇 |
2004年 | 167篇 |
2003年 | 134篇 |
2002年 | 84篇 |
2001年 | 113篇 |
2000年 | 66篇 |
1999年 | 33篇 |
1998年 | 18篇 |
1997年 | 20篇 |
1996年 | 11篇 |
1995年 | 7篇 |
1994年 | 7篇 |
1993年 | 5篇 |
1992年 | 1篇 |
1991年 | 4篇 |
1990年 | 1篇 |
1987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329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西游记》的故事对我们来说是脍炙人口了,为什么一个看似平庸无能的唐僧能率领三个本领超群的徒弟获得取经事业的成功?这三位徒弟为什么能屈居唐僧之下,克服各自的缺点和不足,充分挖掘了自身的潜力,力保唐僧取经成功呢?我们不妨用现代人才管理的眼光,来重新解读古典名著《西游记》。 相似文献
2.
陈建平 《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9(5):31-38
对美国著名汉学家史华兹的代表作<寻求富强:严复与西方>进行文本解读发现:该著所反映出的严复能力观对当代公共管理的创新发展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严复认为中西方的关键性差别在于能力,而隐含其中的是以能力为导向的主体意识和公共意识方面的差距."-3代公共管理的创新发展有必要吸收严复能力观中的思想精髓,以国家能力建构为着力点,以公民启蒙为社会基石,以突显公正为其内在灵魂.对正处于社会转型期的国家而言,努力实现国家能力与公民自由问的平衡是达致善治的关键. 相似文献
3.
4.
关于“现代性” 问题的讨论以其所具有的丰富的思想内涵,而理应引起当代学界的重视。分析表明,这一概念主要是作为一种思想反思视野出现于当代人文学界,其复杂性集中表现于同启蒙现代性分庭抗礼的审美现代性中。因而通过对后者进行相对深入的辨析,我们有可能为审美理论的现代转型提供一个合适的思想语境。 相似文献
5.
“五四”的主题是政治挤压下的启蒙。“五四”整个发展过程中启蒙始终不能完全脱离政治。“五四”落潮,并不是“救亡压倒启蒙”,而是启蒙自身发展和实现现代民族国家必然的客观要求。“五四”启蒙运动是不彻底的,这有其发展的历史性和客观性。因此不能脱离政治孤立地看待启蒙。 相似文献
6.
7.
孙毅 《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2):69-75
启蒙以来,理性被逐渐看作是自立的纯粹理性,与传统的终极实体观念分离。而从生存论角度来看,理性更多地体现为处境中人的一种反观能力,这种能力使人的生存更为秩序化。以这个方式理解理性,就可以在理性与信仰的关系中重建理性与终极实体的关系,即理性并不是自立的,而是有其被生发或开启的前提。它发生在对终极实体的开放状态中,而这才是启蒙的本来含义。 相似文献
8.
刘森林 《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 )》2008,45(1)
如何理解辩证法,取决于如何理解哲学.如果遵从苏格拉底把哲学理解为对大众信奉意见的批判性检思和启蒙改造,那么辩证法不仅仅与言谈"实践"内在相关,而且更与政治伦理等各种形式的"实践"内在相关.现代启蒙辩证法起始于一种能自我启蒙的主体性哲学.现代主体性背景和根基、坚信主体都具有内在的自我启蒙的潜质与能力,构成了我们理解现代辩证法,特别是马克思辩证法的一个极为重要的前提.现代启蒙辩证法的范围和根基等拓宽之后,辩证法随即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由于主体性成为现代辩证法的根基,主体性的内在裂变和矛盾冲突也就构成了现代辩证法的核心之所在.这样的现代辩证法不再只是认识论、逻辑学,而更是社会理论、主体性理论和实践理论.和解、分裂、异化、外推、内化等构成了现代启蒙辩证法的主要范畴. 相似文献
9.
中学生诚信信念形成中的“意义障碍”主要表现为:诚信意识缺乏、诚信情感淡泊;诚信观念缺失、诚信情感肤浅;诚信认知偏差,诚信情感扭曲等诸种形态。宜采取营造诚信环境,增强中学生的诚信意识,丰富中学生的诚信情感;加强诚信教育,提高中学生的认知水平,深化中学生的诚信情感;实施诚信评价、强化中学生的诚信信念、升华中学生的诚信情感等措施,促进中学生诚信信念的确立和诚信品德的形成。 相似文献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