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3162篇 |
免费 | 97篇 |
国内免费 | 36篇 |
专业分类
管理学 | 150篇 |
劳动科学 | 10篇 |
民族学 | 26篇 |
人才学 | 52篇 |
丛书文集 | 1068篇 |
理论方法论 | 172篇 |
综合类 | 1646篇 |
社会学 | 157篇 |
统计学 | 14篇 |
出版年
2024年 | 14篇 |
2023年 | 45篇 |
2022年 | 72篇 |
2021年 | 69篇 |
2020年 | 69篇 |
2019年 | 80篇 |
2018年 | 37篇 |
2017年 | 48篇 |
2016年 | 71篇 |
2015年 | 92篇 |
2014年 | 165篇 |
2013年 | 179篇 |
2012年 | 215篇 |
2011年 | 224篇 |
2010年 | 206篇 |
2009年 | 252篇 |
2008年 | 256篇 |
2007年 | 205篇 |
2006年 | 178篇 |
2005年 | 146篇 |
2004年 | 167篇 |
2003年 | 134篇 |
2002年 | 84篇 |
2001年 | 113篇 |
2000年 | 66篇 |
1999年 | 33篇 |
1998年 | 18篇 |
1997年 | 20篇 |
1996年 | 11篇 |
1995年 | 7篇 |
1994年 | 7篇 |
1993年 | 5篇 |
1992年 | 1篇 |
1991年 | 4篇 |
1990年 | 1篇 |
1987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329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1.
92.
探寻"启蒙"的真正含义,对于我们深刻认识儿童启蒙教育的现代意义具有重要启示。在对"启蒙"含义加以澄清的认知前提下,现代儿童启蒙教育的目的旨在完整人性的形成,知识启蒙是启蒙教育的重要手段与形式。现代儿童启蒙教育的过程是一项"有蒙共启"的事业,也是一个开放的过程。 相似文献
93.
崔海亮 《西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3):5-13
萧萐父先生以提倡明清启蒙说而闻名于学术界。他在继承唯物史观的基础上又进行了创造性的发展,从而形成了独具个性特点的多元并存、多维互动的中国哲学史观。他从科学释古的立场来探索中国文明的源头,从中国历史发展的总过程来把握中国哲学史各个阶段的特点,从明清之际掘发中国现代性的根芽,从全球化的背景下来审视中国传统文化的走向和世界文化的前景。在中国哲学史研究的过程中,萧萐父先生坚持历史与逻辑的统一、哲理与情感的融合、纯化与泛化交互采用、通观与涵化相互印证,从而在中国哲学史研究领域作出了创造性的贡献。 相似文献
94.
《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4):152-154
随着教师认知理论在第二语言教育领域中的逐渐应用,对英语教师认知的研究开始受到关注。然而,以探讨英语教师认知与课堂实践关系为目的的实证研究还较少。此项实证研究以大学英语教师为对象,通过分析英语教师认知与高效语言课堂教学之间的关系,发现以学生为中心、保持教师认知与教学实践的一致及有效的师生沟通才是实现高效大学英语课堂教学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95.
王丽君 《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7)
启蒙文学带有社会批判和自我批判的根性,但面对民族危亡,启蒙话语现出力不能及。知识分子的使命感和精英意识,使得五四以来的知识分子以各种方式从政佐政,根本上把学术当作手段,听命于政治势力的政治号令,放弃个人话语权,独立意识的欠缺,往往使文学陷入迷途。 相似文献
96.
张爽 《贵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29(6):8-11
西方启蒙知识分子伴随着市民社会的兴起逐渐取代中世纪教士成为思想领袖。由于启蒙知识分子形成了对自己身份的认同,所以启蒙知识分子被看作是现代西方知识分子的诞生。知识与权力的同构关系赋予启蒙知识分子以革命领导者、民众教育者、国家政权实施者的角色。然而,启蒙的权力也是有其限度的,主要表现为启蒙者与被启蒙者之间的支配与被支配的二元结构和启蒙知识分子的有限的启蒙。 相似文献
97.
一
在清代学术研究中,章太炎的“反满说”、梁启超与胡适的“理学反动说”、钱穆的”每转益进说”、侯外庐的“早期启蒙说”、余英时的“内在理路说”等,是20世纪研究的重要范式。 相似文献
98.
采用修订的SEQ问卷对某多科性大学师范生进行个体认识信念的调查,发现:(1)东方文化背景下的个体认识信念更强调学习能力与速度、学习努力;(2)师范生在学习能力与速度、知识的简单性上呈曲线发展现象;(3)师范生在学习努力、知识的联系性上不存在差异,在学习能力与速度、知识的简单性上表现出年级与性别差异。当前师范生认识信念的现状意味着师范生培养模式的改革势在必行。 相似文献
99.
葛云锋 《鲁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28(6):53-57
戴维森致力于为自然语言构建一个系统的意义理论。受日常语言学派以及蒯因整体主义思想的影响,戴维森认为话语的意义不仅来自话语本身,还与话语产生时的有关因素相关联。在对格莱斯等人从说话人信念出发阐释意义的做法进行批判的基础上,戴维森将塔尔斯基的T约定等式进行了倒转,并引入了原初解释和善意原则,从真出发构建了自然语言的意义理论。 相似文献
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