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153篇
  免费   42篇
  国内免费   20篇
管理学   188篇
劳动科学   34篇
民族学   49篇
人才学   85篇
人口学   13篇
丛书文集   383篇
理论方法论   110篇
综合类   1633篇
社会学   1565篇
统计学   155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16篇
  2022年   21篇
  2021年   33篇
  2020年   43篇
  2019年   26篇
  2018年   24篇
  2017年   18篇
  2016年   115篇
  2015年   301篇
  2014年   755篇
  2013年   435篇
  2012年   320篇
  2011年   200篇
  2010年   339篇
  2009年   351篇
  2008年   314篇
  2007年   388篇
  2006年   125篇
  2005年   87篇
  2004年   92篇
  2003年   56篇
  2002年   41篇
  2001年   38篇
  2000年   22篇
  1999年   13篇
  1998年   8篇
  1997年   10篇
  1996年   8篇
  1995年   6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2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21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91.
厄普代克的成名之作《兔子,跑吧!》中的男主人公兔子一直是颇有争议的人物,本文结合当时的社会背景,用弗洛伊德人格论对其人格和行为进行分析,从兔子的自恋情结、性冲动、两性关系、家庭危机四方面来看表现在主人公兔子身上突出的强烈的本我和弱化的超我。本人认为兔子在追求幸福时之所以失败,一方面是当时的社会历史背景原因,更重要的是:自我在本我和超我之间难以平衡,是造成悲剧性人物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92.
做好自己     
QA别人啥啥都好,我样样不行大学毕业后我陆续换了很多工作,现在快30岁了又丢了工作。我没有积蓄也没有男友,想想那些初中都没毕业的朋友,现在个个有房有车,婚姻美满幸福,我  相似文献   
193.
徐嬿 《职业》2014,(17):56-57
艺术的创新需要灵感,灵感是创新的基础,灵感来自长期的积累与全身心的投入,有了灵感的激发才有创新。本文从“我”的课堂养成出发,结合中职学前教育专业美术课的实践,从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全方位开拓学生眼界、鼓励大胆想象、客观评价作品四个方面阐述创作灵感的激发,培养创新能力,养成“我”的课堂。  相似文献   
194.
痛失日记我在这里记述的,是一段真实的往事。这个遗失的日记的故事,同一个名叫过大江的年轻人有关。那一年年初,由于"文革"中一场突然的变故,我丢失了心爱的日记本。那两个日记本,其实是被人强行抢走的。日记中记录了我刚刚萌发的一场初恋隐秘的心迹。而我那个初恋的对象,另一所中学的"老高三"学生——那所学校的一派红卫兵头头,此时已被另一派"打倒"。那另一派的红卫兵涌入我家翻箱倒柜,发现了  相似文献   
195.
我的父亲比母亲大好几岁。父亲是从城里下放到城郊农场的知青。说是知青,却没学到什么知识。由于某些原因,他被迫永远留在了这片土地上,留在了他深恶痛绝的农村。成了大龄青年的他,无奈之下,忿忿不平地娶了农村姑娘并且是半文盲的我母亲。他们的婚姻像玩笑一样开始了。这情景仿佛是一幕永远演不倦的戏,贯穿了我的整个童年和少年。  相似文献   
196.
广松涉拒绝传统哲学认识论中的主体—客体二元构架,他将对象性客体解构为显相的所与和意义的所识,而认知主体则被拆解为一种关系性二肢存在,即能知的何人(人称上的"谁")与能识的某人。并且,广松涉突出强调处于认识论客体向度的显相世界中的身体,它并非是一个简单独立实存的物性对象,而是一个在感性对象性的"所知以上"的某种东西,即能知的主体,也就是显相给予所面向的关系性的主体,这是一个物性的身体之上的可以知晓关系性格式塔显相的主体。  相似文献   
197.
198.
海宁 《快乐青春》2009,(12):27-29
我看着那篇作文发呆。作文是杜卡卡写的,题目是《我的父亲》。她这样写道:我的父亲是名科学家。他高高的个子,穿着漂亮的西装,戴着眼镜,还戴着金子做的手表。  相似文献   
199.
奥地利作家茨威格与精神分析的创始人弗洛伊德两人交往至深.在茨威格的小说创作中,能明显地窥探出他小说借鉴弗洛伊德学说的某些理论.而茨威格的小说<一个女人一生中的二十四小时>中就有许多精神分析学说的理论.文本中存在弗洛伊德的"无意识"理论和"本我"、"自我"、"超我"的三重人格学说.  相似文献   
200.
刘亚斌  郭赫男 《兰州学刊》2008,(6):139-141,53
自王国维提出“无我之境”与“有我之境”以来,由于研究者的出发点不同,至今争论不断。从中西文化融汇的角度去梳理这段色彩斑驳的学术历史,对于深化当前的研究有其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