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991篇
  免费   232篇
  国内免费   43篇
管理学   186篇
劳动科学   14篇
民族学   187篇
人才学   35篇
人口学   8篇
丛书文集   2037篇
理论方法论   311篇
综合类   3262篇
社会学   221篇
统计学   5篇
  2024年   61篇
  2023年   204篇
  2022年   181篇
  2021年   219篇
  2020年   182篇
  2019年   183篇
  2018年   82篇
  2017年   130篇
  2016年   155篇
  2015年   236篇
  2014年   352篇
  2013年   322篇
  2012年   408篇
  2011年   406篇
  2010年   395篇
  2009年   339篇
  2008年   444篇
  2007年   328篇
  2006年   292篇
  2005年   248篇
  2004年   232篇
  2003年   231篇
  2002年   255篇
  2001年   197篇
  2000年   86篇
  1999年   40篇
  1998年   16篇
  1997年   15篇
  1996年   11篇
  1995年   6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1篇
  198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626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41.
吕钊进 《民族学刊》2021,12(9):17-27, 115
“文化多元”和“政治一体”之间的逻辑张力被认为是构建中华民族共同体认同的主要挑战。多元化和社会团结之间的矛盾贯穿着民族国家建构的普遍过程。作为对国族认同危机的回应,文化-政治二元论在很长时间内主导了西方民族认同研究,构建了一套现代性的话语体系。在该话语体系中,民族是现代化过程中出现的一定地理范围内具有政治意涵的共同体,而族群是由血缘和历史传承下来的文化界定的人群。民族认同和国家认同重合,具有内部的同质性和稳定性;族群却被认为可能给民族认同的稳定性带来挑战。发端于“文化转向”的边界建构范式和以行动者为中心的认同情境论在一定程度上超越了现代性话语。在边界建构范式中,民族和族群认同同属一个分析范畴,本质上都是自我和他者间边界塑造的社会过程,是通过意义赋予实现的。身份认同建构既是个人主观能动性的体现,又受到文化和社会结构的限制。认同情境论的主张是,身份认同的构建受到不同情境的制约。边界建构范式和认同情境论有助于我们跳出现代性话语框架下的政治/民族-文化/族群的二元论,对我们探究中华民族共同体认同的特征有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942.
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西方社会空间转向的出现打破了以往时间独大,而忽视空间维度的局面,大量学者开始关 注空间与空间理论。在文学上也出现了文学作品的空间叙事,非裔美国作家托尼?莫里森的《宠儿》正是空间叙事的典范,通过 在作品中建构社会文化空间、心理空间、社区公共空间,以小说中三个黑人女性命运为时间线,从时间的历史性与空间的共时 性两方面实现十字交叉式叙事,从而实现黑人女性身份的建构。  相似文献   
943.
改革开放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强调中华民族大家庭、中华民族共同体、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等理念,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研究达到了新的高度和深度,更加关注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国民(公民)单元”“一体性”“共同性”,基于国族建构视角,将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放到现代民族国家建设场域之中来审视。使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研究相较以往有了更多创新发展。从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基本内涵”“历史研究”“理论探讨”“实践路径”“未来展望”五个维度做梳理评述,更好服务未来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需要。  相似文献   
944.
叙事家庭疗法:以治疗解构文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作为西方家庭治疗领域中的一种主导性视角的叙事疗法,深受哲学、心理学和社会科学“解释学转向”的影响,以治疗的方式开创性地对主流文化叙事进行了富于技巧的解构,它在诸多方面与传统的家庭治疗有显著的区别,是对传统家庭治疗的提升和完善,因而为家庭治疗的发展带来了激情与活力。  相似文献   
945.
海报兼具情感取向和语类特征,其意向性视觉隐喻意义十分明显。研究表明,图文互动下的意向性视觉隐喻具有寄生依存性、汇聚融合性、语境依赖性、选择过滤性、多元指向性、主体依赖性的特点,视觉隐喻中意向性的主导作用离不开人体体验和文化制约,这两个因素相互作用、彼此促进,协同为视觉隐喻的意义建构贡献合力。  相似文献   
946.
947.
948.
刘勰的<文心雕龙>以<原道>等五篇为"文之枢纽",提出了"六义"与"六观"之说,以"六义"为准的,以"六观"为门径,指导文学创作,开展文学批评,阐述了"衔华佩实"、"文质相胜"的美学标准,建构了完整的文学理论体系,体现出人文的创造之美.  相似文献   
949.
在民族危亡之际的近代中国,“中国民族是否确为衰老,抑尚在少壮”堪称是关乎中华民族生死存亡的一个重大现实问题。受时代的影响,忧心民族前途的顾颉刚对这一问题进行了深入思考,建立了“中华民族尚在少壮”的民族理论。从学术渊源的角度来讲,顾颉刚之所以能够建立这一民族理论,受到了梁启超、杨度、李大钊、孙伏园等相关论述的影响。但是,这一理论并非前人论述的简单延续,不仅具有深厚的历史根基,而且具有指导现实的品格。可以说,顾颉刚“中华民族尚在少壮”理论的建立,不仅增进了中华民族的理论自信,还完善了关于中华民族现状的民族理论。  相似文献   
950.
薛明珠 《学术交流》2023,(3):158-166
在中国式现代化推进过程中,农民群众这一群体始终是主体力量,发挥着重要作用。但在中国式现代化视域下,当前农民主体意识建构仍然受到小农经济思维尚存、民主素质有待提升、文化涵养重视不够、社会生活慢于时代、主体能力拓展不足等不利因素影响。因此,应当加快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进程,加强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加大政府购买农村文化服务力度,防范城镇化进程中的潜在风险,大力培养农民职业能力,多措并举推进农民主体意识建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