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374篇 |
免费 | 9篇 |
专业分类
管理学 | 21篇 |
民族学 | 11篇 |
人才学 | 2篇 |
丛书文集 | 135篇 |
理论方法论 | 18篇 |
综合类 | 179篇 |
社会学 | 15篇 |
统计学 | 2篇 |
出版年
2024年 | 5篇 |
2023年 | 12篇 |
2022年 | 13篇 |
2021年 | 21篇 |
2020年 | 9篇 |
2019年 | 10篇 |
2018年 | 6篇 |
2017年 | 7篇 |
2016年 | 4篇 |
2015年 | 11篇 |
2014年 | 20篇 |
2013年 | 17篇 |
2012年 | 17篇 |
2011年 | 21篇 |
2010年 | 25篇 |
2009年 | 18篇 |
2008年 | 24篇 |
2007年 | 39篇 |
2006年 | 24篇 |
2005年 | 17篇 |
2004年 | 12篇 |
2003年 | 10篇 |
2002年 | 7篇 |
2001年 | 12篇 |
2000年 | 7篇 |
1999年 | 6篇 |
1998年 | 6篇 |
1997年 | 1篇 |
1996年 | 1篇 |
1995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38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61.
吴兆路认为,中国学首先包含国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研究,也概括对中国现代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学术等方面的研究,还包括国内对上述各领域做出的对等交流;方铭认为,中国学对于中国文化研究的最重要贡献,是为中国的历史和现实提供一个世界的视角,把中国的过去和未来纳入到世界文明这个大家庭之中;王振复则认为,作为文化传播学的特殊门类,从"东学西渐"到"西学东渐",从"汉学"到"中国学"称名的改变,从所谓对"历史之中国"到偏重于"现实之中国"的研究,这一中国学人文主题的转换,正在不断重塑"中国形象";就"现实之中国"研究主题而言,亨廷顿的"文明的冲突"论其实失之偏颇,中国学研究的"和合共生"说则更具合理性。 相似文献
62.
针对目前学界有关和舍文化的现代转生的讨论,本文在总结、借鉴传统文化的基础上,首次提出转生的前提条件,即在和合文化中贯彻主体性原则、平等性原则、目的性原则,并认为三者贯通,缺一不可,共同构成和合文化现代转生的理论支架. 相似文献
63.
精神强力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立文 《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7,(4)
精神强力是指主体最强烈、最核心的心灵、意识、思维、神韵所具的一种坚强有力的意向性追求的总和。精神强力体现为民族精神,是民族精神的核心价值之一。民族的精神强力是对民族的生命存在的体贴和设想,是对民族的存在身份的尊严、价值、意义的理解和把握,是对民族的价值理想、终极关怀、精神家园的强力追求。精神强力的内涵、功能、作用表现为:变易生生的生命力,精神生命力是民族生命力的核心,是民族生命力基因的精华;自强不息的凝聚力,它是精神强力永不离散的活水;日新盛德的创新力,它是精神强力的基础和动力源。这三个维度构成“精神自觉”,而精神自觉是“文化自觉”的灵魂。在当今世界,尽管恐怖活动的存在有政治、经济、文化、宗教等错综复杂的因缘,但“走进人体炸弹的内心世界”,从精神强力视域来探赜索隐,不啻是一种化解的方法。 相似文献
64.
和合管理是传统社会管理思想的基本精神,和合目标观是传统和合社会管理思想的重要内容。其中,"礼运大同"是和合管理的社会性目标,"富民安人"是和合管理的人文性目标,二者的和合构成了传统中国社会管理思想中的和合目标的完整图景,对当代中国社会管理实践仍具有重要的启示价值。 相似文献
65.
王娟 《西南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23(4):113-120
侨易是石黑一雄文学创作的文化隐喻。在石黑一雄的侨易书写中,通过描绘英国孤儿侨居上海的身世之谜、克隆人寄宿人间的伦理之殇、不列颠和撒克逊民族间侨动的战争之灾等跨文化冲突,揭示出地理位移是造成文化变动之因,和而不同、互为彼此的间性文化交易则是消弭侨易困境的恒常之道。石黑一雄在全球故事讲述中创生的三重侨易价值维度,即和合共生身份观、义利统一伦理观、互助一体民族观,与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一时代理念相契合。作为跨文化传播的生动例证,石黑一雄从他者共鸣的文化立场呼应、印证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符合当代人类共同的理想设计与文化诉求。 相似文献
66.
从康有为提出立孔教为国教开始,争议之声便一直不绝于耳。救亡图存的立言宗旨、思想启蒙的时代呼唤、中西和合的理论建构与今文经学的诠释方法,使康有为所提倡的孔教尽管以孔子的名义进行,并且以儒家思想为母版,在实质上却已经蜕变成了“康教”。有鉴于此,对于康有为的孔教和儒学思想,我们要有一个全面而客观的态度——既要肯定其积极意义和理论价值,又要反思其历史局限和理论误区。 相似文献
67.
中印两国携手共建共享中印安全共同体,对于缓和两国关系、维护区域安全稳定乃至共创“亚洲世纪”与“世界未来”都具有重要意义。传统安全共同体理论和国际共生思想、中印文明互鉴的价值基础及互惠互利的现实需求和非传统安全合作的实践经验等,为新形势下中印安全共同体构建提供了思想指导与可行条件。但是,由于印度对中国存有信任缺失与认同危机,并从海陆双向对中国采取了诸多制衡举措,给中印安全共同体构建带来诸多现实挑战。未来,中印两国需要通过文化交流凝聚价值共识,以战略互信促进互利共赢,以制度规范制订优化框架设计,以非传统安全合作为突破口,并逐渐拓展中印安全合作的领域和范围,丰富中印安全共同体构建的内容,才能为增进中印关系和破解中印安全困境、维护区域安全稳定贡献中印两国的思想智慧与实践方案。 相似文献
68.
高懿德 《鲁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30(1)
张立文先生提出的应对和克服当今时代困境的“和合哲学”方案,仍然没有摆脱传统人类中心主义的羁绊,因而并没有找到造成当今时代困境的真正病根,故并不是对症下药的真正的济世良方,而且,其理论自身也存在着重大的哲理失误和学理缺陷. 相似文献
69.
李甦平 《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34(2):7-12
儒教、佛教、道教(或神道教)是东亚社会的三大基本宗教。在东亚社会的传播和演变进程中,这三大宗教既有冲突,又有融合。伴随着冲突—融合、融合—冲突的旋律,东亚三教最终走向和合。和合构成了东亚三教的基本内容和发展主流。 相似文献
70.
比翼鸟由“见则天下大水”的“恶鸟”形象,逐渐演化为珍贵祥瑞的象征,分别可指“王德及高远则至”、兄弟情深、夫妻情笃等不同的象征意义,而其特殊的历史演变过程的背后,正是体现了中国人崇尚偶数、以偶数为吉的数字观念以及传统的和合思想。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