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934篇
  免费   93篇
  国内免费   16篇
管理学   42篇
民族学   96篇
人才学   17篇
人口学   1篇
丛书文集   902篇
理论方法论   201篇
综合类   1702篇
社会学   79篇
统计学   3篇
  2024年   9篇
  2023年   24篇
  2022年   33篇
  2021年   45篇
  2020年   35篇
  2019年   45篇
  2018年   21篇
  2017年   47篇
  2016年   71篇
  2015年   87篇
  2014年   167篇
  2013年   150篇
  2012年   160篇
  2011年   190篇
  2010年   228篇
  2009年   244篇
  2008年   240篇
  2007年   187篇
  2006年   175篇
  2005年   139篇
  2004年   151篇
  2003年   123篇
  2002年   111篇
  2001年   106篇
  2000年   80篇
  1999年   50篇
  1998年   22篇
  1997年   18篇
  1996年   17篇
  1995年   19篇
  1994年   11篇
  1993年   13篇
  1992年   13篇
  1991年   5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04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1.
王义康 《民族研究》2007,5(5):66-75
由于受自然环境的制约,主体居民先进文化、经济的影响,以及唐王朝制度化的管理,河朔少数族移民普遍选择了定居、农耕的生产生活方式,甚至基层社会组织也与汉人趋同,部落组织在他们的社会生活中已经淡出,趋于消失.所谓"河朔胡化",实际上是少数族移民在融入汉人的过程中,尚未消弥的尚武特质,因为边防形势与割据时期征战的需要,有着充分发挥的余地.他们遗存的特质藉他们河朔军政官员、地方社会领袖的身份,又对河朔社会部分汉人上层人士产生了影响,但这并不是河朔文化习尚的主流,也不能使河朔地区思想文化发生质的变化,或者改变移民融入汉人社会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72.
通过数量统计与分析,可以从籍贯、寓寺、宗派、存诗等方面描述宋代湖南诗僧的基本态势。就地域分布而言,宋代湖南诗僧中寓湘诗僧远多于湘籍诗僧,且大多集中寓寺于潭州的长沙与衡山,籍贯与寓寺分布都极不平衡;在宗派方面,几乎所有可考诗僧皆为禅僧,且绝大多数属于临济宗;在诗歌类型方面,所存诗歌以佛门偈颂为主,真正的“文人诗”很有限,推衍至全宋,表明宋代诗僧虽有“士大夫化”倾向,但总体来说仍不离僧徒本位。  相似文献   
73.
有唐一代,是中国文学的繁荣时期,可谓诗文众体皆备。唐传奇的创作与发展,使得中国小说走向成熟。由于经济与文化的繁荣,唐代的医学也获得了进一步的发展,中国医学在医经、医方、本草、针灸等方面都达到了空前的高度。在唐代,文人通医的现象已相当普遍,他们创作了大量与医药相关的文学作品。优美的语言、艺术的思维,既丰富了中医药的文化内涵,又从更广泛的层面促进了中医药文化的普及与传播。  相似文献   
74.
唐代前期,乡里组织作为县以上政权的辅助机构仍然发挥着重要作用,尤其在“上承下达”,直接管理农民,维护乡里社会的安定等方面。然囿于相关史料记载较少,很难考察其具体真实的情况。所幸敦煌文书的出土,弥补了这一遗憾。通过对P.2979号文书的研究,可以发现,唐代前期,乡里组织,尤其是里正,的确在乡里社会的管理中发挥重要作用,而且其与上级官吏、农民以及地方乡绅的关系也具有复杂性与矛盾性的一面。本文再度考察P.2979号敦煌文书,以此增进对其时乡里组织实际运行的认识。  相似文献   
75.
在中国,佛教与茶结缘甚早,禅宗兴盛以后,更形成了"茶禅一味"的佳构,为茶道形成奠定了基础.中国茶道重自然,轻礼法;重精神,轻形式;日本茶圣千利休总结出"和、敬、清、寂"的 "茶道四谛",促进了独具特色的日本茶道的形成.韩国茶礼亦有"四谛",略近于日本茶道精神.近年来,海峡两岸学者致力于总结具有华夏特色的"茶道四谛".诸家"四谛"之说,如出于开悟众生的方便,亦无不可,若要从中拣择,定出一尊,便索然无味,有违禅宗精神.  相似文献   
76.
刘红梅 《船山学刊》2006,(2):144-146
在唐诗中,梧桐意象蕴含着丰富的友情意义,主要体现在几个方面:一是诗人引梧桐为知己,也把知己比作梧桐,梧桐意象中含有知己之意;二是梧桐意象常被诗人用来表达友情与别情;三是“丝桐”是唐代诗人传递友情的工具。  相似文献   
77.
78.
关于唐代咏侠诗歌的研究,经历了一个由冷清到热闹、由个案到整体的发展过程。本文将收集到的有关资料按历史线索进行了描述和概括,主要包括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报刊论文、学位论文和学术专著;又按研究方法分成个案研究、整体研究、比较研究和学位论文(综合研究),指出了已取得的成绩、尚存在的问题和可拓展的空间。  相似文献   
79.
80.
传统观点认为,《艺文类聚》是"欧阳询撰"或"欧阳询等撰",这种看法源自《艺文类聚》的书前署名和《旧唐书·经籍志》的著录。而这样的记载只是为了表述上的方便,往往突出了欧阳询,却遮蔽了其他起过重要作用的编撰人员。在短时间内编成一部体例较为完善的大型类书,一定是多人分工主导编撰而成。史书上记载的六位编撰人员均具有良好的资质,且其中四位留下了主导编撰的痕迹。欧阳询、陈叔达、裴矩和袁朗是《艺文类聚》实际上的领修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