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0篇
  免费   2篇
管理学   13篇
人才学   4篇
人口学   1篇
丛书文集   34篇
理论方法论   8篇
综合类   57篇
社会学   14篇
统计学   1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19年   3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4篇
  2014年   12篇
  2013年   11篇
  2012年   13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10篇
  2009年   9篇
  2008年   17篇
  2007年   11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11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2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2篇
  1995年   1篇
  195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31.
詹伟明 《老年人》2009,(7):14-14
安禄山一次进宫朝见唐玄宗时,故意不拜太子。唐玄宗责问,他却振振有词:“我本胡人,不知道太子是什么官。”唐玄宗闻言哈哈一笑,告诉他太子是储君,将来要统治国家的。老奸巨滑的安禄山这才装出一副恍然大悟的样子说:“我太愚蠢了,过去只知道有陛下一个人。”  相似文献   
32.
星云大师:自古以来,臣子嘴脸,千奇百怪,我归纳为“四种臣子”。 崇年先生:哪四种臣子? 星云大师:一是乱臣。乱臣又称奸臣、僭臣、贼臣。这种臣子不管大臣小臣,只有坏事,不会成事。自古以来,秦始皇的辅弼之臣赵高,唐玄宗的宰相杨国忠,宋高宗的宰辅秦桧,明崇祯的太监千岁魏忠贤,这些人都是瞒上欺下、一手遮天的乱臣,专门陷害忠良,使得国家元气大伤,最后国家的前途都是断送在这些人的手中。  相似文献   
33.
在汉代,《孝经》曾作为辅经之书,但在中国经学史上,一直有人将《孝经》作为儒家最重要的经典,其因大概有三:一是《孝经》所讲儒学道理,简明扼要,容易把握;二是《孝经》容易由理论转化为实践;三是宣传《孝经》,容易收到教化实效。汉唐时期治孝经学者百余家,主要为两大派:一派为今文《孝经》,以郑氏注(并非郑玄注)为主。一派为古文《孝经》,据称孔安国作传。两派互指其伪,难定是非。于是有唐玄宗御撰《孝经》。此御撰《孝经》,乃是玄宗本人亲撰。  相似文献   
34.
玄宗类型小说可分为政治事迹、风流轶事与求仙问佛三种模式。总的来说,玄宗类型小说中的政治故事比较零散,而且基本没有演变;玄宗的风流韵事是经历了一个由批判——褒扬——批判的过程;唐玄宗求仙问佛故事则经历了由佛道可以分庭抗礼到抑佛崇道的演变。这些演变体现出三个特点:第一,表现出文言小说对白话小说的影响以及白话小说文体的发展过程;第二,唐玄宗政治故事始终与正史相符合,而求仙问佛之事与风流韵事表现出离史实越来越远的倾向;第三,唐玄宗求仙问佛故事表现出了故事文本之间的差异。  相似文献   
35.
唐玄宗在开元天宝年间(713—756)秉承开放、包容的文化政策,力图化解宗教冲突,营造多元、和谐的文化氛围,发挥儒、释、道"三教"的社会功能。为此,他先后对"儒教"的《孝经》、道教的《道德经》和佛教的《金刚经》进行了多角度、全方位的注释,并将注本颁行天下。这种做法是前无古人的创举,对当时和后世都产生了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36.
以孝治天下是唐玄宗的治国原则和施政特点。唐玄宗亲注《孝经》,阐释"孝治"思想,并将其付诸政治实践,以天子身份行孝垂范,以孝驭官、以孝化民。其提倡孝道、推行孝治的目的,不仅是为其统治权力披上合法外衣,而且也想通过孝道有效地控制庞大的官僚系统,安定社会秩序,实现王权对社会的有效"支配"。  相似文献   
37.
唐玄宗开元二十一年设置的采访使,是中央派驻地方的道级监察长官,多以三品、有御史经历者充任,无固定任期。在监察地方的同时,采访使也有部分地方事权。朝廷通过对采访使权力的制度约束,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监察权与地方权力、地方分权与中央集权之间长期存在的矛盾,实现了君主中央集权的强化。安史之乱爆发后,唐王朝建立起一整套以节度使为核心的战时军事管理体制,采访使一职失去了存在的现实基础,肃宗出于约束方镇扩张、强化中央控制的考虑,于乾元元年停废采访使。采访使制度的创立、发展与终结和唐代政治的演进有着密切的联系,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38.
关于唐玄宗避暑华清宫的事,唐人早已论及,宋人即有争议。陈寅恪先生认为,玄宗幸华清宫必在冬季或春初,两《唐书》未载其夏日幸骊山事。其实《新唐书·玄宗纪》载有天宝八载“夏四月……幸华清宫”事。唐人严维、白居易、袁郊、杜牧等皆有诗文记述。或以为荔枝“盛暑方熟”,玄宗与贵妃在骊山吃不到鲜荔枝。其实杜甫、李肇皆称杨贵妃食用南海荔枝;粤产荔枝三、四、五月即有成熟者;《新唐书》、《资治通鉴》亦有南海贡荔枝的记载。从情理上说,加冰冷藏、飞骑“接力”传送保鲜的荔枝到长安,也是完全可以做得到的事  相似文献   
39.
唐代开元、天宝时期,唐玄宗重兵实边,并非源于“有吞四夷之志”,而是被边事形势之所迫;重兵实边,是国家职能之所需,是明君英主之必为;唐玄宗并非“有吞四夷之志”,而是对四夷礼兵并举,志在和服四夷,乃至立盟誓约,分疆而治。唐玄宗的军事战略之失,在于军事力量不能相互制衡,而不在于重兵实边。  相似文献   
40.
尹振环 《中州学刊》2008,(1):172-176
《老子》,是史官向侯王献上的"南面术".汉文帝离古《老子》最近,而且离战乱最近,所以,他不是用笔墨,而是用自己一生的言行为《老子》的"南面术"作注疏的.后来的唐玄宗,生长于贞观盛世之后,他对《老子》的御注御疏则更多的是从东汉以来的重生、贵生、养生、修身方面来理解的,实是对《老子》重大的负面的修改.不同时期的帝王对《老子》的不同态度,充分折射出了帝王文化与《老子》的复杂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