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28篇
  免费   27篇
  国内免费   4篇
管理学   7篇
民族学   8篇
人才学   6篇
丛书文集   220篇
理论方法论   29篇
综合类   546篇
社会学   42篇
统计学   1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11篇
  2022年   7篇
  2021年   15篇
  2020年   15篇
  2019年   9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15篇
  2016年   17篇
  2015年   33篇
  2014年   48篇
  2013年   48篇
  2012年   53篇
  2011年   56篇
  2010年   73篇
  2009年   61篇
  2008年   65篇
  2007年   55篇
  2006年   37篇
  2005年   44篇
  2004年   40篇
  2003年   44篇
  2002年   22篇
  2001年   17篇
  2000年   24篇
  1999年   11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6篇
  1996年   7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2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5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1.
虽然在明清时期就有学者注意到了古小说和诗词文赋对罗贯中创作<三国演义>的影响,但真正对此展开研究则是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综观这方面的研究成果,可以发现主要集中在<世说新语>和唐诗上,研究者涉及的相关小说、诗词曲和文赋还极其有限,现有研究成果所达到的系统性和深广度也并不令人满意,研究者在这方面还大有文章可做.  相似文献   
92.
古琴音乐是中华民族音乐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唐代许多诗人都与古琴有不解之缘。 本文从一个全新的角度,来研究唐诗与古琴的关系,试图追寻唐诗中的古琴文化。  相似文献   
93.
本文通过对许渊冲先生的文学翻译理论———美化之艺术,创优似竞赛的引入与解释,继而论述了许先生 的这一理论在其文学翻译作品、尤其是在《汉英对照唐诗三百首》中的体现。通过对阅读许译唐诗三百首的具体例 子的一些分析,阐述其翻译理论中的音美、意美、形美的内涵,中国古代诗歌汉译英的诗体论原则,翻译即“再创”的 观点,强调汉译英时重视“神似”,以及在翻译艺术风格上运用“从心所欲,不逾距”的规则等,表明许先生的理论在 中国文学翻译、中国文学以及让中国文学走向世界方面具有巨大的价值和作用。  相似文献   
94.
前七子走上从格调入手的拟古之路 ,他们确立唐诗接受的范型、美学视角、方式方法、终极目标及相关原则 ,构成了格调论唐诗学的完整体系  相似文献   
95.
从李白的诗歌看唐诗中数字的翻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数字在汉语中出现的频率很高,而且作用不同,这在唐诗中也不例外。通过对李白诗歌中数字运用的特点的归纳,英汉两种语言在使用数字上的差异研究和不同英译本的分析发现对唐诗中的的数字要根据汉字数字的表达本义采取灵活多变的翻译方法进行翻译,以达到让国外读者“知之”的目的。  相似文献   
96.
唐诗是我国文学史上一颗璀璨的明珠,唐诗及其翻译在世界文坛上也是久享盛誉。本文从一首家喻户晓的唐诗《春晓》的英译着手,以翻译美学观切入汉诗英译研究,对十四位译者的十五种译本进行了比较分析。本文旨在阐明:诗歌翻译虽属文学翻译,但又不等同于普通文学翻译;只有遵循并将更完善、更系统的翻译美学理论付诸于实践,诗歌翻译才能做得至臻至美。  相似文献   
97.
此文论唐诗之繁荣,说明以唐诗为一代文学确为公论.唐诗发展的内因乃是诗歌本身发展的契机及诗人创作的自觉意识.唐诗分期应考虑社会环境、诗艺规律、群体代谢诸因素,并具体分为四期七段.重唐音,亦不忽视其开宋调之功.  相似文献   
98.
对李白的《梁甫吟》,萧士赟认为,此诗“太白灼见当时贵妃、国忠、林甫、禄山窃弄国柄,祸已胎而未形,欲谏则言无证而不信,倘使君王不鉴吾之诚,则正所谓杞人忧天之类耳”,不免笼统而失当。《唐宋诗醇》以为:“此诗当亦遭谗被放后作,与屈平眷顾楚国,同一精诚。”笼统同前,盖承萧说而稍变之。詹锳《李白诗文系年》远引宋杨遂《李太白故宅记》及《韵语阳秋》,并引萧氏之说及沈德潜《唐诗别裁》之论,以《唐宋诗醇》之见为是,而举《冬夜醉宿龙门觉起言志》诗云:“富贵不可期,殷忧向谁写?去去泪满襟,举声  相似文献   
99.
10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