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篇
  免费   6篇
丛书文集   6篇
理论方法论   1篇
综合类   17篇
社会学   1篇
  2022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3篇
  2009年   2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199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1.
西方美学中一度盛行的“内部研究”以语言学、符号学和结构主义理论为代表,其中的诉求在形而上学层面带有唯名论倾向。这种倾向的源头是康德哲学中的某种反形而上学冲动,之后的新康德主义乃至解释学都深受这种思维方式的影响。从美学理论史上溯到神学、政治思想史维度,对“实在论”和“唯名论”在中世纪晚期以降持续不断的争论进行剖析,可以帮助我们从审美现代性的视野重新审视当代诸家的美学与文艺理论思想。  相似文献   
12.
从古至今的一切哲学思想都存在着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对立和斗争。中世纪的经院哲学虽然在封建教会的严格控制和监管之下,但从其产生之日起就存在着正统派和非正统派的斗争,即唯名论和实在论的论战,其论战的实质是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相互斗争的特殊表现形式。  相似文献   
13.
霍布斯的唯名论主张,根本没有所谓的“一般”事物,只有个别事物才是真实存在的,特别是只有个体意志的存在而没有普遍的“正确理性”。这样,如果个体仅凭自己的意志冲动行事,就会引起道德或价值的冲突。唯一的解决办法,就是确立一个最高权威———主权者,用它的意志来替代众多个体的意志。主权者的意志就是法律;法律的本质乃是出于主权者的权威。因此,霍布斯的法律概念基于他的唯名论之上。  相似文献   
14.
《新学术》2007,(5)
亚里士多德哲学体系不仅是古希腊哲学的高峰,而且对后世的哲学也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和常驻的影响。尤其是对中世纪经院哲学,可以说是贯穿其整个发展的始终。在某种意义上说,中世纪哲学是亚里士多德哲学传统的继续。  相似文献   
15.
中世纪向来被认为是科学发展的空白期。实际上,经院哲学内部唯实论和唯名论两种具有相互张力的思想构成了近代科学的思想生态。唯实论继承了柏拉图的唯理主义,重视那个看不见的、经验现象背后的本质的、理性的世界,认为认识这个世界是需要运用理智而不是感官,特别是需要数学。由于对理智的推崇,唯实论在客观上也加强了对人类理智的积累与训练,发展了演绎的逻辑方法。唯名论继承了亚里士多德哲学中的经验主义,引导人们把目光转向对具体事物的经验与观察。由此,初步形成了经验还原论的方法;同时,唯名论的基本立场使归纳逻辑得到重视;并且唯名论本身又成为自由探索精神的象征。  相似文献   
16.
17.
中世纪的经院哲学从根本上来说是关于神学的哲学 ,其世界观、价值观是建立在对虚无飘渺的上帝的信仰以及盲目崇拜之上的 ,其方法论也体现在对上帝的论证之中 ,繁琐、空洞、教条是其主要特征 ;但是经院哲学客观上起到了一种承上启下的作用 ,它对于理性与信仰、人性与道德、自由与必然等方面的论证给以后文艺复兴时期的哲学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其中也有一些合理的成分 ,我们应该用批判、继承的眼光去看待它  相似文献   
18.
句法象似性是认知语言学的重要前沿课题。认知语言学家驳斥绝对语言任意性,主张语言形式与意义之间存在对应映照关系,语法结构的组织方式逻辑类比概念结构的组织方式。探索句法规则就是要在语言规则中找出概念结构的映射理据。象似性的两大主要表现分别为顺序象似和疏密象似。  相似文献   
19.
赫拉克利特是在西方哲学史上最早提出认识论问题的哲学家,他把自然界及其规律作为认识的对象,肯定了认识对象和内容的客观性。巴门尼德明确地把思维与存在作为一对哲学范畴提出来,对认识论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恩培多克勒提出的“流射”说,可以说是早期的唯物主义反映论。德谟克利特的“影像”论,明确地肯定认识起源于感觉。亚里士多德提出了著名的“蜡块”说,认为人的感官就像蜡块,外物在蜡块上印下的痕迹就是感觉。在中世纪经院哲学中展开的唯名论对唯实论的斗争中,把人们的眼光从天国引回到现实,这对于近代认识论的形成,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任志安 《学术探索》2001,(Z1):104-107
霍布斯的自然法思想,标志着西方政治哲学史上的一个彻底的翻转.此前,人们普遍的共识是真正健康的政治生活的目的在于引导公民向善,追求德性.此后,人们则认为这样的目标是虚幻的.霍布斯是如何实现这场转变的呢?答案可能是多方面的.本文试图从霍布斯的宗教思想当中给出一个答案和解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