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16篇
  免费   8篇
  国内免费   5篇
管理学   11篇
劳动科学   3篇
民族学   8篇
人才学   10篇
人口学   1篇
丛书文集   133篇
理论方法论   35篇
综合类   435篇
社会学   91篇
统计学   2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7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8篇
  2020年   12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10篇
  2015年   19篇
  2014年   53篇
  2013年   35篇
  2012年   46篇
  2011年   53篇
  2010年   83篇
  2009年   66篇
  2008年   65篇
  2007年   59篇
  2006年   47篇
  2005年   35篇
  2004年   29篇
  2003年   24篇
  2002年   20篇
  2001年   12篇
  2000年   8篇
  1999年   10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5篇
  199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2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65 毫秒
91.
罗丹是一位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家 ,他在寓言、童话及科幻小说创作中均有卓越成就。其创作生动丰满且具当代性 ,其创作历程与成就从一个侧面不同程度地反映了中国当代儿童文学的发展路向和特征  相似文献   
92.
20世纪,尤其是二战以后,现实生活扑进了童话,现代童话如何固守住传统童话所传递的那份诗意显得尤为重要.站在成人社会和孩子之间,西方童话作家从维护儿童的利益出发,通过对成人的批判来阐释现代生存的诗意,这种创作态势对我国当代童话的创作和发展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93.
以格林童话为代表的德国浪漫主义时期民间童话论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格林童话为例,对德国浪漫主义时期民间童话产生的文学背景、语言的内在结构,及其社会心理功能等三个方面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94.
安徒生童话中的仪式原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人类学的视角出发,结合原型批评的方法,分析了安徒生童话中的两类仪式原型,即狂欢仪式原型和生命仪式原型.挖掘安徒生童话中的仪式背景,对于深入地理解安徒生、解读安徒生童话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95.
行走在成人世界的纷繁芜杂当中,和着耳边轻轻流淌的童话式音乐,给心灵找一个出口,将向往的纯真和超脱化为现实!  相似文献   
96.
《现代交际》2005,(3):6-8
一天晚上,正当美丽的太阳下落的时候,一群漂亮的大鸟从灌木林里飞出来。小鸭从来没有看到过这样美丽的东西。他们白得发亮,颈又长又软。原来是一群天鹅。他们发出奇异的叫声,展着美丽的长翅膀,从寒冷地带飞向温暖的国度,向不结冰的湖泊飞去。--《丑小鸭》  相似文献   
97.
唯美主义文艺思潮是西方近现代文化转型时期文化震荡的产物。虽然唯美主义自身存在着一些不足,但是它在一定意义上开了西方现代主义文学的先河。唯美主义代表人物王尔德唯一的一部长篇小说———《道林·格雷的画像》就是一部包含了许多现代性因素的奇特作品,重新阐释这部作品可以使我们站在一个新的角度透视唯美主义的现代性和超前性。  相似文献   
98.
唯美主义是对英国维多利亚时期虚浮的社会现实的一种反驳,它与哲学、美学上的艺术非功利、艺术自主论有着联系,但它对艺术的超现实性的强调无疑应该归功于王尔德.而在他的实践中,在对"美"的享乐中,王尔德的艺术理想却最终还是堕落于消费主义的滚滚红尘中.正如詹姆斯所说,唯美主义者表面上的艺术追求以及华丽的风格最终成为一种世俗和高度抽象的符号代表,是一种"形式的意识形态",或"语词的商品".在宣扬唯美中遭遇消费的艺术家最终还是逃脱不了其尴尬的命运.  相似文献   
99.
和"神话"一样,"童话"这个词是从国外移植到中国的.尽管当时所用的"童话"是泛指带文学性的儿童读物,但"童话"一进入汉语词汇便不胫而走,流行开来,沿用至今.随着时间的推移,"童话"已经成为汉语中不可多得,也不可替代的与"Fairy tale"相对应的名称.本文对汉语的"童话"名称进行辨析,涉及"童话"一词的人文性和统摄功能,包括具体的形象性和由抽象的模糊性所产生的包容性.比较而言,汉语的"童话"名称最契合童话文体的艺术精神和本质特征.  相似文献   
100.
日本唯美主义文学对中国现代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然而,中国作家在接受其影响的同时,表现出一种与日本不同的选择性。其一,两者所提倡的“为艺术而艺术”的内涵不同。其二,两者所体现的颓废不同。中国传统文化的根基、中日文化的差异和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社会现实是产生这种变异现象的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