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3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3篇
民族学   2篇
丛书文集   69篇
理论方法论   9篇
综合类   114篇
社会学   4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3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2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12篇
  2011年   8篇
  2010年   9篇
  2009年   19篇
  2008年   19篇
  2007年   22篇
  2006年   21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15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9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7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1.
狄金森的唯美主义倾向,体现在她诗艺策略上的隐秘和固守两个方面。诗歌中对谜语地广泛应用,加大了读者诠释诗歌的难度;选择隐居生活和拒绝出版更直接说明了狄金森捍卫艺术自足和审美独立的决心。狄金森在诗歌创作中固守自己的艺术手段,通过大量似非而是的语言和独特的韵律格式以及特殊的标点符号,使诗歌笼罩了一层神秘难解的气氛。  相似文献   
82.
从心理象征的层面看 ,王尔德的《道连·葛雷的画像》体现出了一种平衡当时物质至上、科学至上的时代心理的努力。然而 ,作品主人公的遭遇却揭示出 ,当对美的追求弃绝了生命中其他要素时 ,同样会导致心理的片面与失衡。  相似文献   
83.
王尔德的童话在意象的运用和喻体的选取上与众不同。以王尔德的九篇童话为案例,采用文本细读的研究方法,分析王尔德童话中所使用的比喻修辞和喻体的选择,探讨王尔德童话中比喻修辞的作用和特点,最终发现王尔德的唯美主义文学理论存在着诸多矛盾之处,其童话创作并未全然契合他所主张的“为艺术而艺术”文艺理论。  相似文献   
84.
“青春崇拜”与王尔德创作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尔德的创作除了典型的唯美主义特征外,还包含有一种“青春崇拜”的思想。他把青春与美并置,关注青春与“瞬时性”和死亡的关系,并且在生活中也体现了过度“青春崇拜”造成的责任感缺失。对青春的迷恋造成了王尔德艺术上独特的魅力和生活的悲剧。  相似文献   
85.
文学艺术自律是唯美主义批评的一个诗学主题。唯美主义批评划定文学艺术活动的独特区域、确立文学艺术的独立性地位,遵循的大致是这样一种逻辑线路:把文学艺术划归为康德所说的“纯粹美”领域,进而从文学艺术不同于功利与道德训诫,文学艺术不同于对世界的认识,文学艺术的本质存在于文学的形式、感官的印象之中三个方面对文学活动的独特性进行界定,从而在人的生命活动这一总的共同的层面上,划界出文学艺术活动的独特区域。  相似文献   
86.
论文选取五四文学为研究对象,分析当时诸文学流派对西方唯美主义的接受,以此为着眼点来思考中国文学现代性的问题.论文聚焦于五四文学,但并非全面叙述整个五四时期文学发展的历史,而是以唯美主义的审美现代性作为理论资源和研究策略,考察这一时期几个十分突出而且意见迥异的文学流派及作家代表作品,运用平行研究和影响研究的比较文学研究方法以及相关的哲学分析来论证唯美主义在中国的接受.  相似文献   
87.
现代中国文学中的"唯美/颓废"倾向不能被看做一种独立存在的文学思潮形态.西方的唯美主义思潮本身即是浪漫主义向现代主义转化之时的某种过渡形态.由于中国特定的现代性境遇的限制,唯美主义在进入汉语语境之后即出现了分化."唯美/颓废"的思想倾向一直是作为附带性的因素参与中国审美现代性的基本建构的.  相似文献   
88.
胡书庆 《中州学刊》2007,(1):232-235
张承志自称是一个“公开的教徒”,其宗教情结自不待言。但我们却不能把他创作中的宗教性因素过分夸大,甚至简单地称之为圣徒。因为他始终只是一位唯美主义骑士,就连其宗教诉求也被涂上了一层厚厚的唯美主义和浪漫主义色彩。追忆和倾诉几乎贯穿了张承志的大部分作品,张承志的小说中还充满了一种英雄主义冲动的诉求,这些都体现出张承志的理想情怀、浪漫情怀以及宗教浪漫精神。  相似文献   
89.
对文学审美艺术价值的探求,经历了一个审美自觉的过程。浪漫主义被认为是开始探求文学审美价值的一个重要阶段,它的出现代表了从“理性”到“感性”的审美价值转向,它所倡扬的核心审美范畴便是主体的“感性”和“情感”;现代唯美主义对文学艺术价值的探寻则被表达为“为艺术而艺术”,它所追求的便是所谓的“纯艺术”;现代学院批评则提出了“文学性”这一概念,“文学性”研究一方面是唯美主义价值理念的延伸,另一方面也是对唯美主义“为艺术而艺术”的反思。  相似文献   
90.
唯美主义与中国现代文学有着广泛、深刻的联系。以王尔德为代表的唯美主义文学思潮的实质在于在灵与肉的冲突与矛盾中趋向于虚幻华丽的美之天国,这种美在灵与肉的相互交织中表现出来,体现着对个性完满发展的追求和对社会的批判。五四时期中国现代作家趋向唯美主义的途径主要是:①从美化精神和美化生活角度出发,侧重于追寻以“灵”为核心的美;②从生命的角度,发现美的享乐和幸福的意义。灵与肉的对立冲突及其选择的实质性原因则是个性主义的追求,也可以说灵肉之关系的表现形式是其个性主义思想的一种外化形态。由于中西文化背景的不同、个性主义思想内涵的不同,美的形态及特征在中国现代文学史的不同阶段也有着非常大的差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