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7篇
  免费   3篇
管理学   15篇
人才学   1篇
丛书文集   24篇
理论方法论   8篇
综合类   49篇
社会学   13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3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9篇
  2013年   8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9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12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8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1篇
  1996年   2篇
  1994年   1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1.
关于商鞅和《商君书》,在价值评判上从来就有两种倾向,主流的一派偏向儒家,持批判的态度;另一派偏向法家,持辩护的态度.2020年全年至今,笔者重读商鞅和《商君书》.其间,不断提醒自己把价值倾向尽可能地保持在合理的限度内,让阅读理解朝着理性、客观、公正的目标前行.阅读中感触最深的可以做以下两种概括:第一,记载商鞅事迹最为全面系统的《史记·商君列传》不过是司马迁在讲故事.他对商鞅在秦国的许多行事是敌视的,所以用"少恩""天资刻薄人也"给予评价,有一定的人道主义意味,难免也有明显的价值偏见;但对于商鞅变法这个重大历史活动,却能如实直书,给予恰当肯定,在保持历史主义品格及其与人道主义的结合上取得了一定成功,不愧"良史之才"的美誉.第二,《商君书》围绕着"农战""刑赏""胜民""作壹""势术""断家"等政治术语展开论述,构建了系统的治国方略.它提出的"重农抑商""以刑去刑""抑制强民""利出一孔""事合利异""行治曲断"等观点以及围绕这些观点展开的论证,即使放到今天,也称得上是有深刻洞见的政治学说.此外,它还在"古者未有君臣上下之时"的领域里驰骋政治想象,为自然状态理论和国家起源说贡献了一家之言;它使用"道""理"术语,把政治现象纳入知识论范畴,在此基础上,给"圣君明主"这个主题以理论阐释.有如此深刻的理论思考支撑着系统的治国方略,《商君书》完全可以与其他任何一本一流的政治学/哲学经典相媲美.  相似文献   
92.
梁涛 《船山学刊》2023,(1):13-23
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与变法运动,促成了社会治理上由礼到法的转变。但是由于历史、文化传统与执政者理念的差异,齐法家与秦晋法家对于礼治与法治也存在不同的认识。齐法家在强调法治的同时,也重视礼治建设;但在“礼出于法”还是“法出于礼”的问题上,其中也存在不同的认识。以商鞅为代表的秦晋法家则突出法治,反对礼治,视礼义为祸害国家的六虱之一,把特殊时期的军事动员政策当作长久的治国法度,过分夸大了法而忽略了礼的作用,在取得兼并战争胜利的同时,也为秦国以后的发展埋下了祸根。  相似文献   
93.
法家文化与秦王朝的兴亡密切相关,它在秦国历史上的作用基本上可以分为两个阶段:秦孝公时期,商鞅以法家文化为指导实施变法,使秦国迅速壮大,为吞并六国、统一中原奠定了基础,同时也确立了法家文化在秦国的主体地位;秦始皇时期,由于过度迷信并片面使用法家文化,实行君主专制,崇尚权术,严刑峻法,残暴统治,激化了阶级矛盾,导致秦二世而亡,同时也扼杀了法家文化的优点,极度膨胀了其不足。秦兴于法家,也败于法家,甚为遗憾!  相似文献   
94.
两千多年前 ,商鞅在秦孝公支持下 ,力排众议 ,实行变法。商鞅变法 ,使秦国家给人足 ,秩序井然 ,国富兵强 ,为最终能统一全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并对后世法律制度和今天的法制建设具有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95.
韩非子关于国与国关系的理论,可谓国际关系理论的先驱,并且由于战国与近现代欧洲有类似之处,这一理论仍然有其现代意义。通过对纵横之术的批驳,韩非子否认外交对国家安全的重要性,并提出了以国家实力为基础的国际和平理论,与当代现实主义理论相呼应。与同为法家的商鞅不同,韩非子尤其注重国家安全,特别是小国的自保。他的这些讨论,与《理想国》和《孟子》提出的小国自保的理论,形成了有趣的对比。在比较的基础上,本文尝试提出一个结合现实主义与道德考量的综合策略与国家安全理论,这种综合也是儒法互补与中西融合的一个尝试。  相似文献   
96.
傑理 《老年世界》2014,(24):46-46
法家主要代表人物。 商鞅,原名卫鞅,也叫公孙鞅,战国时期魏国人。商鞅早年为魏国宰相公叔痤家臣。公孙痤病死后,魏王并没有重用商鞅。后来听说秦孝公下令求贤者,便携同李悝的《法经》到秦国去。通过秦孝公宠臣景监,三见孝公,商鞅畅谈变法治国之策,孝公大喜,商鞅得到了施展他变法理想的舞台。  相似文献   
97.
《商君书》内容丰富,涉及政治、经济、军事、法治等重大问题。本文仅就法治方面试作归纳并谈谈自己阅读后的认识和心得体会,以求教于学者和广大读者。  相似文献   
98.
商鞅变法是历史上著名的变法运动之一,它通过种种措施使秦国走向了富强并最终完成了统一大业。但任何事物都有它的两面性,商鞅变法的一些理念在秦国统一六国的过程中不断发展异化,最终超过了限度,激化了社会矛盾,加速了秦国的灭亡。而商鞅思想中对于在战争中不断“杀力”的需求又从根本上不适应统一后秦朝对外战争急剧减少的现状,因此,从商鞅治道就不难理解秦国二世既亡这一问题了。  相似文献   
99.
在历史的长河中,有那么一群人,他们在人类社会亟待变革时,高举改革的大旗,指引着方向,但是他们个人往往结局悲惨。商鞅就是这群人中的一位,他在秦孝公的支持下以铁腕所推行的变法运动,改变了“诸侯卑秦”的局面。为秦始皇统一中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对秦,对中国历史都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0.
商鞅入秦     
中国历史上曾经是一个频繁发生变法的国度,而商鞅则是第一个获得成功的改革家。关于商鞅的史事,目前的历史教科书只是说商鞅于公元前359年应秦孝公之召入秦,经过10年的变法,使秦国成为战国七雄中最为强大的国家,但却很少提及商鞅入秦前后的许多重要细节。其实,商鞅所以能够入秦并且得到秦孝公的信任,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在与人交往中的过人智慧,这一方面是善于理解他人,另一方面则是善于推荐自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