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52篇
  免费   18篇
  国内免费   2篇
管理学   45篇
民族学   4篇
人才学   2篇
丛书文集   170篇
理论方法论   26篇
综合类   208篇
社会学   16篇
统计学   1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4篇
  2022年   19篇
  2021年   22篇
  2020年   16篇
  2019年   19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14篇
  2016年   12篇
  2015年   25篇
  2014年   36篇
  2013年   30篇
  2012年   42篇
  2011年   38篇
  2010年   26篇
  2009年   29篇
  2008年   29篇
  2007年   28篇
  2006年   18篇
  2005年   22篇
  2004年   10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9篇
排序方式: 共有47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1.
政治学知识的转向:治理理论与公共管理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面对全球化和不确定性日益增加的大变革时代 ,各个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都在寻找一种更好地适应环境的新的治理形式 ,以便在经济的竞争中赢得优势并让社会获得有质量的持续增长。治理理论正成为回应这一变革的强势政治理论话语 ,支持这一话语体系的价值观和以之相一致的知识文本 ,修正了主流政治学的统治理论 ,并在全球范围引起政治家、学者以及官员、实业家的共识。立于中国公共管理实际、理解治理理论时 ,我们深感治理理论对重构中国民主政治知识体系 ,寻求善治的制度平台 ,转换公共政策制定模式 ,摆脱市场化进程中公共管理的低效甚至多方面的失败 ,在理论和运作上均有十分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82.
城市社区建设是在政府能力有限性和社会资本的下降与丧失的双重背景下出现的一股潮流,但是到目前为止对于城市社区建设的目标模式缺乏理论分析。有鉴于此,我们在分析中国城市社区建设的时空特性基础上,提出“善治”和“重建社会资本”的双重目标模式。  相似文献   
83.
地方治理是国家治理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转型时期的地方政府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治理困境。社会组织作为多元治理主体之一,在弥补政府公共服务不足、提升地方治理水平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山东省新泰市依托平安协会构建的平安共建机制,就政府与社会组织合作参与地方治理进行了有益探索,形成的"新泰模式"体现了政府权力向社会的回归和还政于民的治理趋势,这一模式为地方政府推进治理创新、进而实现"善治"提供了理论分析框架和实践范例。  相似文献   
84.
2015年4月20日,弘道书院和中国人民大学国家治理研究院联合举办了一场以“民本与民主”为主题的思想对话,这也是弘道书院今年着力推广的“儒学与政治学系列对话”的第三场。此次对话的四位嘉宾分别是儒学、政治学、法学领域的资深学者和新生代表。围绕这一主题,四位嘉宾展开了一场跨学科、多视角的精彩对话。  相似文献   
85.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几代领导集体立足于不断发展变化的国际形势和国情背景,从“立国”到“富国”再到“强国”,对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行了长期而艰辛的探索。中国共产党在不同历史时期的治国实践,折射出了其治国特点的嬗变与演进——从善政不断走向善治、从传统管理型不断走向现代治理型。  相似文献   
86.
87.
为一种好的国家治理的生成进行伦理基础的奠基,乃基于两种前提的确定与确证,这就是"能够"与"应当".一种好的国家治理体系的生成必须建立在人们的可行能力之上,更要建立在人们的理智德性和道德德性之上.可行能力所描述的只是我们具备了建构一个好的国家治理体系所需要的能力体系,但不意味着必然如此,"能治"所表明的只是在自然限制和人性限度内的可能性;"善治"所指称的是人们基于理智德性和道德德性建构好的国家治理体系的意向和意愿.如果说能治与善治属于主体性的条件,那么当代社会结构及其运行逻辑则属于客体性根据.只有实现主观性(主体性)和客观性(客体性)的有机结合,才能将好的国家治理从可能性变成现实性.构建能治与善治的政治伦理基础正是实现这种现实性的根本道路.  相似文献   
88.
89.
90.
曾国藩 《决策探索》2005,(11):79-80
第二策曾国藩治人谋略:善治者。乃是强者治人要有谋略。不能想怎么做就怎么做。曾国藩主张善治。认为善治者。乃是强者。人生本来就是需要谋略的。而善治只不过是人生的一种战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