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90篇
  免费   38篇
  国内免费   4篇
管理学   40篇
劳动科学   2篇
民族学   21篇
人才学   8篇
丛书文集   332篇
理论方法论   45篇
综合类   546篇
社会学   35篇
统计学   3篇
  2024年   6篇
  2023年   36篇
  2022年   32篇
  2021年   34篇
  2020年   27篇
  2019年   26篇
  2018年   15篇
  2017年   16篇
  2016年   25篇
  2015年   36篇
  2014年   71篇
  2013年   62篇
  2012年   64篇
  2011年   65篇
  2010年   55篇
  2009年   58篇
  2008年   71篇
  2007年   47篇
  2006年   49篇
  2005年   59篇
  2004年   29篇
  2003年   29篇
  2002年   28篇
  2001年   32篇
  2000年   22篇
  1999年   9篇
  1998年   8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5年   3篇
  198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3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91.
周代是一个贵人轻神、人的觉醒时代,其标志是形成了丰富的"人道"学说。周代的"人道"体现为"内圣之道"与"外王之道"。"君主"学说就是"外王之道"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周代的"君主"学说包括"立君为民""利群治乱"的君主起源论,君为民主、代民做主的君主专制论,"养民教民"的君主职责论,"神圣者王,仁智者君"的君主素质论,"公平无私,无偏无陂"的君主政道论。周代的"君主"学说从君主的产生动因与机制论证君主的权力与责任、条件和为政之道,体现着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有益成分,与现代政治文明具有相通之处,在今天的政治生活中应当加以合理继承,不可以偏概全、简单否定。  相似文献   
992.
政府与大学的关系问题是高等教育宏观管理体制中的核心问题,也是影响大学发展的关键因素。纵观高等教育发展史,政府与大学之间因各种原因形成的权力之争自大学产生以来从未停止过,政府作为统治阶级利益的总代表,往往直接或者间接地对大学施加  相似文献   
993.
每个民族都有其自身的传统文化 ,同时也会或多或少、主动或被动地接受外来文化。传统文化同外来文化之间总会发生碰撞、争讦乃至相互吸收、直至融合。历史上当外来文化冲击本土文化 ,遭受到本土文化强有力的压制、排斥进而销声匿迹 ,或者外来文化借助强力冲击传统文化并进而消灭传统文化 ,这两种极端的例子也并非绝无仅有 ,但更多的情形则是传统文化与外来文化之间不断相互斗争、相互影响、相互适应 ,乃至相互吸收对方营养、改变自身内容、走向相互融合的道路 ,从而将外来文化改造成为传统文化的一部分 ,甚至取代传统文化的地位 ,成为新的历…  相似文献   
994.
1651年,郑成功诛杀大将施琅的父亲与弟弟,迫使施琅降清。研究明郑史的学者多叹息郑成功这一决策错误,从而化友为敌,埋下32年后施琅率清军攻克台湾消灭明郑政权的种子。本文认为,郑、施虽为同一时代的英雄人物,但不同的政治态度注定了他们要分道扬镳;其矛盾激化在实质上是郑成功军队内部亲清派与拥明派的一场权力斗争。  相似文献   
995.
唐宋诗之争,在宋代呈现出第一段曲折繁富的轨迹。从魏泰、叶梦得到张戒,开启了唐宋诗之争的大门;朱熹对唐宋诗的论析,丰富了唐宋诗之争的内涵;叶适与“四灵”的倡“唐音”,促进了对唐宋诗的更深层次的比照分析;戴复古、刘克庄的唐诗之论,则将对唐宋诗彼此消长、转替的观照及其意义进一步予以了深化。  相似文献   
996.
本文透过淮粤之争中晚清封疆大吏卢坤、蒋攸铦等在处理两淮盐区与两广盐区事务时的不同态度,从一个侧面揭示出今天学术研究中作为分析工具的"区域"一词,是一个多层次的动态的观念,而决不是一个客观的僵化的概念,它不是可以按行省或者按自然地理条件等因素来划定的地理范围.  相似文献   
997.
当代学者不少人按照列宁关于启蒙思想运动的三个思想特征来分析明末清初黄宗羲、王夫之、唐甄等思想家的思想。我觉得即使按这三个特征,也难以得出启蒙思想的结论。 第一、关于对农奴制度及其在经济、社会和法律方面的一切产物怀着强烈的仇视。  相似文献   
998.
礼仪之争对中国经籍西传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礼仪之争对 1 7、 1 8世纪中国典籍西传的影响 ,首先反映在对研究和译介文献的选择上 ,其次反映在礼仪之争的阶段性变化对译介和出版作品的数量有影响。礼仪之争之所以会影响知识传播活动 ,一是因为礼仪之争归根到底是耶稣会士的宗教立场和传教政策所引起 ,而耶稣会士对中国文化的理解与传播也是由其思想倾向所决定 ,因此礼仪之争与知识传播间具有内在联系 ;二是当礼仪之争演化为权力冲突后 ,权力当局通过给出版环境施压而影响知识传播的内容和规模  相似文献   
999.
根据历史进程和文学发展,将现在可以考知的49名孙吴文人分为前、中、后三期,能够鲜明地发现侨土嬗代的演进趋势以及孙吴文学从侨土融合到全面本土化的进程。在江东文学的崛起过程中,出现了吴会之争,吴郡文人后来居上,形成了颇具规模的世族文学群体。不同于汉代世族的经学传家,吴郡世族的文史成就斐然,尤以文学名世,开启了东晋以降门阀士族的尚文之风。  相似文献   
1000.
边缘的视界:刘咸炘对进化论的批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民国学者刘咸在上个世纪20年代撰文批判进化论,区分了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与斯宾塞的社会进化论,站在文化相对主义立场上指斥社会进化论不能被视作普遍有效无容置疑的科学真理,同时强调了进化不能等同于进步,并提出了"智进德退"的观点。刘咸的文化相对主义主要来源于中国传统道家思想,并吸收了20世纪初传入国内的西方文化人类学观念,反映了现代中国的东西文化之争的深刻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