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27篇
  免费   1篇
管理学   31篇
劳动科学   10篇
民族学   11篇
人才学   16篇
人口学   1篇
丛书文集   22篇
理论方法论   25篇
综合类   209篇
社会学   196篇
统计学   7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5篇
  2018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71篇
  2013年   41篇
  2012年   37篇
  2011年   73篇
  2010年   67篇
  2009年   73篇
  2008年   59篇
  2007年   31篇
  2006年   14篇
  2005年   24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4篇
  199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2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01.
作为20世纪初美国文坛的重要代表,托马斯.沃尔夫无疑是最具争议、最伟大的现代主义作家之一。《你不能再回家》是他的最后一部小说,该书着重描绘了美国大萧条时期的社会画面和中下层民众的各种命运。今从弗洛姆社会学思想出发,从孤独的人性、法西斯主义与极权社会、人性的救赎等方面入手,探索现代工业制度下人的无权利、孤独、焦虑和不安,阐明了法西斯主义兴起的心理机制和极权主义的普遍性,揭示作家的社会批判倾向和思想流变。从而表明资本主义工业社会不仅破坏了人与大自然的和谐,破坏了优美的自然环境,而且对每个人的思想和精神都产生了负面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2.
据统计,去年全国共破获拐卖儿童案件5320起,解救被拐儿童8660人。对这些曾被割裂骨肉亲情的孩子来说,“回家”之路显得漫长崎岖。精神折磨、心理受创、亲情断裂,让这些孩子和父母的重新团聚格外艰难。帮助他们从痛苦、  相似文献   
103.
1940年代初,有关王西彦小说《家鸽》的批评和反批评文章在《文艺生活》月刊上形成了交锋。文章以此为引子,讨论了在上述背景下《文艺生活》月刊刊发的以知识女性成长命题为关注点的作品。这些作品从社会、男权以及女性自身这三个角度探讨了女性被束缚的原因,着力表现了知识女性是如何在抗战的时代潮流下,冲破牢笼走向社会并成就自身的。虽说这些新知识女性在某种程度上是作为理想化的存在而被描述着,但这些新知识女性形象的出现仍然是对"妇女回家"论争所作出的正面且有力的回答。  相似文献   
104.
纪德自传体作品《如果种子不死》中“我”的生活经历构成了一个类似《圣经》中“浪子回家”式的隐喻结构。“我”的人生轨迹大致对应于浪子的人生,二者都有出走、享受放纵的生活和最终的复归阶段。纪德在叙述“浪子回家”的三个阶段时,文本的叙述风格也发生了相应的转换,叙述话语与叙述内容形成惊人的和谐一致,使这个结构上的三段式特点更加突出。但与《圣经》中浪子的情况不同,纪德对“我”命运沉浮的评判完全从“我”自身的生活体验出发而不顾宗教道德规范的价值标准;“我”的人生阶段中比浪子多了天性受压抑的内容,而缺失忏悔和救赎情况,这是对《圣经》故事的颠覆。  相似文献   
105.
我们在烟台定居后,回内蒙老家要在北京换车,一般赶不上当天的车,需要在北京住一晚。第一次走这条线回家时,圆圆5岁,是春节前。  相似文献   
106.
《社区》2010,(10):56-56
山西一位读者来信咨询:我的朋友宋某从外地回家过年。2010年2月10日晚上,我与宋某及宋某的朋友韩某等5人一起到某饭店吃饭,我们5人共同饮用了两瓶42度的“汾酒”。吃完饭后,我与宋某等5人一起乘坐出租车回家,韩某独自离开。第二天早上,韩某爱人打来电话,说韩某还没有回家,后经寻找,在路边发现韩某的尸体。经法医鉴定,韩某系饮酒后在路边睡着,因天气寒冷被冻死。韩某的家人认为,我与宋某等人当晚并未尽到劝阻、救助的义务,应当承担责任,  相似文献   
107.
陈蓉 《社区》2010,(34):51-52
“我不想回家” “我不想回家,更不想打开电视、电脑。我觉得家里的每件东西,都在提醒我,还欠着银行几十万呢。下了班,我只想在麦当劳找个靠窗的角落发呆,隔着玻璃,看着人来人往,什么都不想……”  相似文献   
108.
从7月1日起,修改后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正式实施.新法规定,家庭成员应当关心老年人的精神需求,与老年人分开居住的家庭成员,应当经常看望或者问候老年人.近年来一直呼声较高"常回家看看入法"终于成为现实. 然而,新法一出,也带来了不少疑虑和纠结,主要集中在两个焦点上.一是"经常看望"如何衡量,其约束力怎么体现?所谓经常,是一年一次,还是半年一次、一月一次?  相似文献   
109.
种荷 《百姓生活》2013,(12):26-26
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护法》于2013年7月1日起正式施行,该法首次将“常回家看看”等精神赡养写入条文。当日上午,江苏无锡市北塘区人民法院对一起赡养案件进行公开开庭审理,判处被告人马某、朱某除承担原告储某一定的经济补偿外,  相似文献   
110.
杜益茂 《快乐青春》2013,(12):10-11
邻居家的明明上小学,一天放学乘公交车回家,在车厢里捡到一张公交Ic卡。他记得老师“拾东西一定要归还失主”的教导,等公交车到站停稳后,他把公交IC卡交给司机叔叔。希望他帮助找到失主。司机叔叔却说:“这卡一不记名,二不挂失,还是你自己来处理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