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80篇 |
免费 | 1篇 |
专业分类
管理学 | 7篇 |
民族学 | 5篇 |
丛书文集 | 60篇 |
理论方法论 | 23篇 |
综合类 | 77篇 |
社会学 | 8篇 |
统计学 | 1篇 |
出版年
2024年 | 1篇 |
2023年 | 5篇 |
2022年 | 1篇 |
2021年 | 4篇 |
2020年 | 3篇 |
2019年 | 4篇 |
2018年 | 3篇 |
2017年 | 6篇 |
2016年 | 3篇 |
2015年 | 4篇 |
2014年 | 8篇 |
2013年 | 11篇 |
2012年 | 5篇 |
2011年 | 12篇 |
2010年 | 10篇 |
2009年 | 15篇 |
2008年 | 16篇 |
2007年 | 10篇 |
2006年 | 16篇 |
2005年 | 11篇 |
2004年 | 9篇 |
2003年 | 10篇 |
2002年 | 8篇 |
2001年 | 1篇 |
2000年 | 2篇 |
1998年 | 1篇 |
1997年 | 1篇 |
1994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8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1.
民族信仰是一个民族在其生存与发展的过程中,以民族利益为基础,以民族认同为前提,把本民族生存与发展的合理性和永恒性作为其生活的最高目标和最高价值,对本民族始终不渝的信赖、信奉。单就非殖民主义体系的国家而言,民族信仰的政治价值主要表现为民族主义和国家主义两种基本的、对立的形态,它们立足于民族与政治的关系,推动着国家、国际秩序的变化。 相似文献
12.
法律变迁的结构性制约——国家、市场与社会互动中的中国律师职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法律体系变迁根源的探讨,通常遵循国家主义的认识论,即国家意志主导甚至决定了法律体系变迁的所有方面。这种认识论虽然能够较好说明改革开放初期法律体系在中国的再造,但是未能全面把握当前的复杂情况。以律师职业在改革开放时期的变迁为例,利用定量数据和实证方法说明国家、市场和社会对法律体系的多重动态影响,提出法律变迁的结构性制约理论框架。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法律体系变迁已逐步由国家主导的格局,演变成国家、市场、社会和法律体系之间相互直接和间接影响的格局。 相似文献
13.
作为解决文物返还国际争议的一种合作型策略,文物返还互惠协议在明确文物来源国对争议文物享有所有权的同时,要求其作出承诺,将同种类别和价值的其他文物租借给移交该文物的博物馆等收藏机构并号召双方在更广阔的领域开展文物交流。互惠返还协议兼顾了文物国家主义与国际主义的利益需求,为文物返还争议的解决提供了一个可供选择的理想方案。 相似文献
14.
吕波 《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36(6):111-114
罗马共和国时期的宗教情感在两个方面对政治行为产生影响。一是罗马宗教对罗马国家人格的塑造,这使罗马国家主义发展成为一套完整的神话,即在罗马人的心目中罗马国家是一个圣神的偶像,罗马人不屈不挠的牺牲精神正是从这里来的。二是宗教情感对政治家的政治行为的影响。在罗马共和国后期,宗教被政治家扭曲并滥用,成了他们争权夺利的工具。 相似文献
15.
美国反托拉斯的行政程序经历了国家主义统治和司法至上两个阶段,最后以合作性的制衡整合制度折中而结束。美国民主政治成为多元利益中介,完成了美国民主在工业化社会里的新飞跃。 相似文献
16.
对刘湘的评价长期以抗日战争为分野,形成二元对立的状态:抗战之前刘湘被视为“反动军阀”,之后则被誉为抗日“爱国将领”的模范式人物.其实,刘湘一生的政治选择具有内在的一致性而非简单的“转变”:不管是在军阀混战还是在抗战时期,其身上均伴随有四川军阀“统一全川”和“川人治川”的观念,极力维护自己在四川的统治地位,即便是对抗日问题的选择,同样是对于自身利益和国家利益的综合考量,即在“救国”的目的之外,还希望通过抗日来抵制蒋介石对四川的控制.而当时国家主义与地方主义升降变迁所造成的国家局势变化,是刘湘选择出川抗日背后重要的时代原因. 相似文献
17.
参拜靖国神社:一条通往“国家主义”的“精神隧道”——从小泉四次参拜靖国神社谈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冷战后 ,“新国家主义”思潮在日本的迅猛抬头 ,导致了日本政治的极度右倾化。小泉纯一郎上台后 ,接连不断地参拜靖国神社 ,这是新国家主义思潮泛滥的必然结果 ,是一条通往“国家主义”的“精神隧道”。但是由于日本民族的独特性 ,使得日本在通往“国家主义”这一政治进程中 ,具有许多隐秘而独到之处。而小泉执意参拜靖国神社的背后 ,就是以一种十分隐秘的方式 ,即通过对日本最强的传统政治力量———以神道教为话语背景的“天皇制”———的利用 ,以唤起国民对国家的高度认同和忠诚。笔者尝试着从“认同”这一政治文化的角度对小泉参拜靖国神社的动机作一分析 相似文献
18.
经济法社会公共性批判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陈智鹏 《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17(2):233-236
文章通过经济法社会公共性的批判,对社会公共利益的本质进行了深入辨析,并着重指出其以社会本位为主导思想的国家主义的危险倾向,最终导出一切法均以人为本位,法治社会建立的基础不是抽象的公共利益,而是在公共利益与个人权利之间做出平衡的结论。 相似文献
19.
20.
闻一多大江诗歌所表现的文化国家主义精神意味,无非是一种弱者图强的精神呐喊.这种呐喊在20世纪初的中国,无疑是属于正义的声音--通过弘扬华夏文化来聚拢涣散的国民以抵抗外寇.这种呐喊是慷慨悲愤、催人警醒的,但其也是一种混乱国家弱小族民因极度自爱而导致的文化自恋、自缚,含有一丝文化保守主义者的尴尬.这样的尴尬其根源与文化国家主义思想的偏颇性有必然的关联.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