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461篇
  免费   67篇
  国内免费   16篇
管理学   220篇
劳动科学   11篇
民族学   48篇
人才学   16篇
人口学   2篇
丛书文集   904篇
理论方法论   179篇
综合类   1837篇
社会学   316篇
统计学   11篇
  2024年   8篇
  2023年   30篇
  2022年   26篇
  2021年   38篇
  2020年   40篇
  2019年   40篇
  2018年   16篇
  2017年   39篇
  2016年   60篇
  2015年   117篇
  2014年   213篇
  2013年   202篇
  2012年   259篇
  2011年   322篇
  2010年   275篇
  2009年   257篇
  2008年   278篇
  2007年   179篇
  2006年   203篇
  2005年   187篇
  2004年   148篇
  2003年   134篇
  2002年   114篇
  2001年   106篇
  2000年   77篇
  1999年   40篇
  1998年   39篇
  1997年   27篇
  1996年   16篇
  1995年   20篇
  1994年   10篇
  1993年   6篇
  1992年   5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3篇
  1985年   3篇
  198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54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01.
刘嘉是一位充满传奇色彩的老人。1949年,他率700多名国民党警察起义。1952年,享受正团职待遇的他谢绝了组织上为他安排的工作,回到河南省平顶山农村老家务农。1988年,他做出惊人之举,把自己企业的150多万元资产无偿捐给村里。1990年,78岁的他加入共产党。1995年,83岁高龄的他当选为全国劳动模范,成为全国年龄最大的劳模。现在,这位昔日的百万富翁和全国劳模,仍住在破旧的茅屋里,过着清贫的生活。1998年,杭州的一位律师知道了他的经历后深受感动,连续11年为素不相识的他汇款。一位住茅屋的百万富翁、一位83岁时当选的全国劳模,一位96岁的老人,演绎了一段跌宕起伏的人生。  相似文献   
102.
仅保存在藏文大藏经中的<思择炎>是目前所知最早系统介绍并批判胜论派思想体系的佛教文献.<思择炎>第七<入抉择胜论之真实品>"序论"和"前分所破"分别详细介绍了胜论派的解脱理论,"后分能破"则一一破斥了"前分所破"提出的解脱观.对清辩论师所传之胜论派解脱思想,尤其是"后分能破"对其的批判进行深入分析解读,探究5~6世纪胜论哲学的发展潮流及其与佛教的论争,可更加系统地理解这部作品.  相似文献   
103.
《老年人》2014,(1)
正南下来到湖南已经60余年。回首自己转战南北的一生,艰难困苦中不乏幸福甜蜜,奔波忙碌里亦有充实满足。而细细翻检一段过往,最难忘的还是66年前在陕西米脂县杨家沟的窑洞里,为毛主席等中央领导演唱平剧的往事。平剧,就是现在的京剧。当时北京叫北平,所以京剧也被称作平剧。1945年7月,我经米脂县委书记和农会主席推荐,到贺龙领导下的战力剧社当了一名文艺兵。  相似文献   
104.
步兵——赵光来 生于1925年、14岁当兵的我,曾是国民党591军的步兵,打过小日本。1944年投诚起义。后来由于朝鲜发生全面战争,我参加了抗美援朝,被编在彭德怀的19兵团步兵团。  相似文献   
105.
陆敏珍 《浙江社会科学》2012,(8):124-130,159
郑伯熊是叶适所构建的永嘉学派传人之一,并自此开始成为历代永嘉之学传承谱系中的关键人物。人们很少去追问这一历史人物是否足以符合学派谱系的构建需求。为了理解叶适之所以要标举郑伯熊这样一个人物,我们需要通过叶适来观察郑伯熊,以此体会叶适构建该人物时的依据与想法。叶适在叙述郑伯熊时所预构的人物类型、后人对郑伯熊的师承与个人行为有意识地进行地方化确认,以及叶适所提炼出的郑伯熊的思想主旨,最终使其成为永嘉学派人物传承谱系中的重要一员。同时,区域性学派构建中所包含着的地方认同和价值偏向也定义出了永嘉学派。  相似文献   
106.
冯友兰与胡适是现代中国哲坛一对相映成趣的人物。冯原是胡的弟子,但成为同行之后,二者逐步交恶。抗战前,二者在中哲史研究中已形成了明显的对峙。就思想史上的意义言,胡远胜于冯;但在具体的哲学问题的阐释上,冯则更胜一筹。抗战爆发后,二人政治倾向的差异日渐公开化,并分别选择了不同的人生道路。总体而言,冯是相对专业的经院派学人,胡是富有社会关怀的公共知识分子。冯有着传统儒生的"为帝王师"的传习;胡虽与国民党决策层深有渊源,但始终未改其追求民主自由的现代意识,这或许更吻合于现代国际的发展潮流。冯的知识结构颇有现代质素,但信仰和价值取向则较为传统,而胡是一个新派的知识分子,是思想界一个温和的"革命者"。情势变迁,二人都经历了不同的人生轨迹,但其文化人格的转型非常困难。尽管他们在知识界都是深有根基的大佬,然对于强势的政治权威而言,他们都是弱势者,在具体的现实环境中也都面临各自的困难。在某种意义上说,他们所代表的价值取向,在现代民国知识界具有普遍性;他们中晚年的人生际遇,在上世纪中国,也不无典型性。  相似文献   
107.
何立波 《老年人》2012,(5):38-39
在我军1955年第一次授衔中,少将李贞是唯一的女性。李贞一生有过三次不平凡的婚姻,每一次婚姻都与革命事业紧紧联在一起。被休的童养媳1908年12月23日,李贞生于湖南浏阳一个贫苦农民家庭。李贞的母亲一共生了6个孩子。当李贞最小的妹妹出生才两天,父亲便一病不起,没多  相似文献   
108.
王凤青 《东岳论丛》2019,40(5):48-56
"九一八"事变及其后日本制造的一系列侵华事件,使中华民族复兴的历程逐渐转向了抵抗日本侵略,捍卫国家民族利益。在此过程中,国民党经历了由"攘外必先安内"到"合同团结,以自效于国家"的转变,把整合不同政治力量参与抗战与民族复兴大业联系起来;共产党着眼于民族复兴力量的思考,相继提出了建立"下层的统一战线""反蒋抗日""逼蒋抗日""联蒋抗日"以"实现真正广泛的反帝国主义的统一战线"的主张,目的在于凝聚全民族所有爱国政治力量共同抗日;中间力量在呼吁国民党"取消一党专政"的同时,提出了"建立民族阵线"的主张,强调各党派团结抗战是民族复兴的基础和前提。三支政治力量对民族复兴的艰辛探索和不懈追求及其对御侮图存手段方式认识的一致性,形成了全面抗战爆发后全民族团结抗战的局面,极大地推动了中华民族复兴的历史进程。  相似文献   
109.
伴随着徽商的崛起和七子派文学思想的传入,长期闭塞保守的徽州区域于嘉靖、万历、崇祯朝掀起三次文学复古浪潮。它们虽是席卷全国、浩荡持久的前后七子派和复社、几社文学复古运动的余响和尾声,徽州文人却能借势发力,在修正完善复古理论、扩大复古影响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也迎来本土文学的盛世。由于主将汪道昆离世和政局恶化,盛行百年的明代徽州文学复古思潮于万历后期逐渐衰微,骨干成员思想转向呈多元化态势。明代徽州文学复古思潮的盛衰消长鲜明地折射出时代文艺思潮的演变与转向轨迹,在区域文化史和明代文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110.
易小亮 《琼州学院学报》2009,16(4):83-84,97
本文指出言情小说中缠绵悱恻的感性故事背后浸透着理性色彩,且在内容上含有一定程度的进步性,提倡个性解放,渗透反帝爱国情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