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461篇
  免费   67篇
  国内免费   16篇
管理学   220篇
劳动科学   11篇
民族学   48篇
人才学   16篇
人口学   2篇
丛书文集   904篇
理论方法论   179篇
综合类   1837篇
社会学   316篇
统计学   11篇
  2024年   8篇
  2023年   30篇
  2022年   26篇
  2021年   38篇
  2020年   40篇
  2019年   40篇
  2018年   16篇
  2017年   39篇
  2016年   60篇
  2015年   117篇
  2014年   213篇
  2013年   202篇
  2012年   259篇
  2011年   322篇
  2010年   275篇
  2009年   257篇
  2008年   278篇
  2007年   179篇
  2006年   203篇
  2005年   187篇
  2004年   148篇
  2003年   134篇
  2002年   114篇
  2001年   106篇
  2000年   77篇
  1999年   40篇
  1998年   39篇
  1997年   27篇
  1996年   16篇
  1995年   20篇
  1994年   10篇
  1993年   6篇
  1992年   5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3篇
  1985年   3篇
  198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54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陈诚,字辞修,生于1898年,浙江青田人,1922年6月毕业于保定陆军军官学校。1924年5月黄埔军校建立,陈诚被派为上校特别官佐,因勤勉廉洁,得到蒋介石赏识,后在东征和北伐诸役中,作战勇敢.屡建战功,1928年就被提升为中将警卫司令。  相似文献   
22.
学贤 《中华魂》2008,(4):7-10
黄炎培,号任之,1878年10月1日出生于上海川沙县城一个平民家庭,是晚清时期的末代秀才、乡试举人,是远近闻名的"江南才子"。他曾创办了我国第一所正规的职业学校——中华职业学校,是中国职业教育的先驱。他作为著名的教育家、爱国的民主主义者,与毛泽东、周恩来结下了深厚的革命情谊,毛泽东曾一再号召党外人士学习黄炎培,做党的诤友。新中国成立后,黄曾任政务院副总理兼轻工业部部长,1965年12月21日在北京逝世,享年88岁。  相似文献   
23.
李玉 《江苏社会科学》2004,2(2):110-115
从同盟会到中国国民党成立初期,政党的“结构”与“功能”其实没有实质改变。组织松散是各个时期的通病,内部联络与控制方面的局限一直存在,政党上层精英人物的构成主体未有大的变化,孙中山等人重军事、重行政而轻党务的倾向明显抑制了党权的彰显。以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为标志的中国国民党改组使该党在政治理念与党员结构方面发生重大变化,内部沟通、政治渗透与党势扩张得到显著加强,党的功能与作用发生根本变化。不过,国民党改组后的一些遗留问题,诸如党魁集权制、国共党内合作等,又导致了此后该党的结构动荡。  相似文献   
24.
抗战时期国共合作的思想理论基础是三民主义。没有三民主义思想理论的指导,就不可能有国共再次合作;没有国共合作,也就不可能有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  相似文献   
25.
政治整合功能是政党的重要功能,中国共产党是在同国民党的政治整合斗争中发展起来并取得革命胜利的。政治整合不仅具有历史意义,而且也有很强的现实启示。  相似文献   
26.
中国现代学术之建立虽然可以追溯到19世纪以降,但若论及一种兼及制度、社会与思想的整体形变,仍当属共和肇兴之后的新文化时代。随着政治制度的变化而引起的文化变迁,自有其内部规律可循。以学衡解体与吴宓北上作为象征符号,则可引出作为南北学术调和地的清华大学,进而得以呈现中国现代学术型构的若干二元关系面相,诸如北大—清华双峰汇源的北方学统作为中国现代学术之主流、中央研究院与中央大学作为中国现代学术之伏流、学术庙堂与知识江湖的对立作为中国现代学术之潜流等,对于理解现代中国学术(文化)场域里的结构形成具有重要价值。而五四运动之后中国现代学术(兼及文化与思想)场域所呈现出的侨易格局,既具有一定的继往开来的知识独立诉求之气象,也展示了某种值得总结的客观性学术规律,其核心特征表现为三:侨中有序、变度渐常、由象见道。  相似文献   
27.
《决策与信息》2005,(5):36-38
毛泽东和平统一思想(1956年提出,蒋介石执政),1956年以后.中国进入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需要一个和平安定的环境。当年元月,毛泽东在最高国务会议上讲:“只要现在爱国,国内国外一切可以团结的人都团结起来.不咎既往。”后又多次说:“国共已经合作了两次.我们还准备进行第三次合作。”毛泽东的和平解放台湾的具体方针政策概括如下。  相似文献   
28.
章士钊请缨出使,蒋介石欲行又止,50年代中期,台湾的社会政治局势逐步稳定,岛内人民期望和平。另外,自1953年韩战交战各方达成停战协议后,1954年日内瓦会议召开,又签订了越南停火协议,使一度紧张的国际形势有所缓和。与此同时,中共也开始致力于大陆的社会改造和经济建设。在此情况下,中共的台湾政策发生了重大变化.由过去的单纯靠武力解决的方针改变为立足武力伺机彻底解决和力争和平解放相结合的方针。  相似文献   
29.
今年2月,国亲两党签署了共同声明,连宋两位党首毫不讳言,国亲结盟的目的就在于重整山河,夺回政权,实现第二次政党轮替。以此为契机,时经三年多摩擦碰撞的国亲两党,终于从形式上了完成了泛蓝阵营的整合,这也标志着明年台湾“总统大选”的蓝绿对决已成定局。对于“蓝绿对决”的大选态势,现在岛内舆论还多停留在就事论事,对两大阵营胜负预测分析的层面上,并且多数看好泛蓝军的取胜。不可否认,国亲结盟无疑会对绿色阵营的政权保卫战构成巨大威胁,但这一事件本身的寓意却并非仅仅在此,诚如一位台湾学者所言:泛蓝阵营形式上的整合成功仅仅是“创造…  相似文献   
30.
乡村振兴:谁在谈,谈什么?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乡村振兴战略已经形成综合政策、理论和实践的分析思路。 主流政策派以供职于国家政府部门的学者型官员或研究人员为主,其焦点在于如何完善乡村振兴的顶层设计。 主流政策派立足于对乡村振兴战略的内容阐释,对乡村振兴战略产生的历史必然性、乡村振兴战略提出的必要性、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机制以及规避误区作出论证。 学界理论派重点关注乡村振兴的立论基础和基本模式,乡村振兴具有多种立论基础,而乡村振兴的基本模式则具有保底式发展、内生式发展和依附式发展三种向度。 基层实践派以基层一线工作人员为主,以保障乡村振兴战略的落地实施为发力焦点,其中县级干部扮演乡村振兴“一线总指挥冶和“施工队长冶的角色,乡镇干部则是加速乡村振兴战略落地的践行者,而村干部则构成乡村振兴最基础和最坚实的力量。 然而,在几乎所有的讨论中,作为乡村振兴主体的农民却集体失语,并再次被政府和学者普遍“代言冶。 未来乡村振兴的探讨方向应重点推进乡村振兴顶层设计和基层实践的“上下结合冶,深化乡村振兴战略的基础理论研究,加强乡村振兴的社会动力以及乡村振兴多元实践等方面的理论概括,引导农民积极参与乡村振兴的讨论、规划和行动,从而推动乡村振兴政策、理论和实践的“大循环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