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1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篇
管理学   6篇
劳动科学   1篇
民族学   2篇
丛书文集   41篇
理论方法论   2篇
综合类   45篇
社会学   5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11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11篇
  2008年   11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2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1.
佛教从诞生之初,即面临着如何妥善处理宗教间的关系的问题.佛陀圆满地处理了种种复杂的关系,对今日的宗教对话仍有启发.本文试图以<维摩诘经>为中心探讨佛教(尤其大乘佛教)在宗教对话中表现出的两大特色:无诤与圆融,并进一步讨论佛教如何基于自身的理论特色在今日的全球宗教对话中发挥独特的作用.文章认为实相(真理)是全体展现,世问存在的一切皆有其合理性,一种宗教只有既认识到自身和他者存在的合理性,才有可能趋近最高的善与实相.任何一种存在都既是作为终极意义上的全体,又是作为现实中的部分存在着,共同构成全体.同时,大乘空观可以理解为是对骄傲与固执,或自我中心主义的一种彻底的治疗.互即互入,这也是诸法平等,心、佛、众生平等的深义所在.这样一种理念--不二成为当代宗教对话的重要思想资源.最后,面对现代世俗社会的不舍理现象,如何塑造人生的意义、价值与生活目标,是各传统宗教、文化的主要课题.也正是在这一维度上,各宗教之间的对话才有可实质性的展开,乃至发展出真诚的友谊.  相似文献   
12.
西方近现代科学的机械论世界图景,促成了从中世纪内涵丰富的超越观到近现代内涵贫乏的理性式超越观的转变,垂直超越变成了平行超越,自上而下的思维方式变成了自下而上的物理优先模式,这种转变产生了精神危机的问题.对机械论产生的困境,从佛学的圆融思想引申出来的境界论可以提供一个很好的回应.而对心性(Mind)、自然(Nature)、天道(God)及其关系的基本认定,正好提供了一个科学、基督教、中国文化三方对话的合理框架.  相似文献   
13.
陈珊  法帅 《东岳论丛》2020,(5):172-180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蕴藏着极其独特的中华文化密码。庞朴从浩瀚的文化史籍中发掘出的中华文化密码及其相关文化理论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创新与建设都产生过十分重要的历史影响。21世纪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就是要自觉开辟一个超越西方现代性的后工业文明时代,亟需发扬光大中华传统文化所内蕴的人文精神密码——"忧乐圆融",以此消解市场经济带来的普遍物质主义倾向、抵抗西方人文主义文化的侵蚀。  相似文献   
14.
关于本体论转向的讨论,国际和国内学界很少有人通过转换“认识域”的方式尝试从总体上超越本体论转向。本文将中国佛教哲学的“圆融”概念吸收、转化为人类学本体论的理论来源,认为“圆融”概念有可能在当前西方人类学本体论转向中流行的结构论、栖居论和对称论之外开辟一条新路径。文章将用“圆融”分析一名在德国的越南留学生日常饮食背后的本体观念,解释她对生命、存在、身体的理解,实践一种“以中释外”的思考方式和解释路径。  相似文献   
15.
王磊 《学术交流》2005,(12):22-26
圆融三谛说是天台宗圆融思想的重要内容。从内容上看,圆融三谛是即空即假即中三谛,它们之间平等、相即、互具;从归属上看,它属于佛教真理观的范畴,表达的是诸法实相的重要内容;从它与其他天台思想的联系看,三谛与三智、三观为同一层次中三个互为关联的概念;从方法的角度看,证悟圆融三谛的关键在于体认一念无明法性心;从区别的角度看,天台的圆融和华严思想的圆融两者在内涵上是有差异的。  相似文献   
16.
李茜茜 《理论界》2013,(9):135-137
晏殊词在伤春怨别的情绪之中表现出圆融旷达的理性观照,它的这一特质的矛盾成因,及其艺术营构,一是以娓娓道来的叙述特质,二是利用结句打破时空叙述模式和切断情感流程来实现,皆显示了晏殊词在词作发展历程中显示出成年人式应有的稳重与深思。  相似文献   
17.
由于受到佛教影响,空幻情结使晏殊词的情感体验和表达具有深刻的哲理意味。以入世的热烈情怀,照破有情世间之空幻实相,时时谛观身心当下的每一丝悸动,将其化为俊拔、超越的审美艺术境界,是晏殊词独特风格之所在。  相似文献   
18.
冰心早期创作中的生命美学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独特的成长环境与教育背景形成了冰心的人道主义思想,在此基础上,她建构起自己独特的生命美学观:生命是博爱的,生命是圆融的,生命是乐天的。冰心的生命美学观体现了一种终极立场,造就了冰心与众不同的审美人格。  相似文献   
19.
华严宗的现象圆融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事事无碍论是最能代表华严宗理论特征的学说,其意义为佛的殊胜境界、宇宙的最高层次、观法的最后目标和真如本觉。六相圆融和十玄无碍是该学说的理论要点。该学说表达了华严宗人对宇宙整体、尤其是对事物与事物之间相互联系的基本看法,表现出深邃的哲学思维与丰富的逻辑论证。虽然事事无碍论继承了印度大乘佛教的思想,但其结构、内涵与旨趣都表现出与印度佛教迥异的中国思想风貌。  相似文献   
20.
<华严经>的形成经历了由"单行经"至"集成本"的过程,公元4世纪流传在西域,可能在于阗编纂成集.<华严经>的"圆融"思想主要表现为:以"莲华藏庄严世界海"构造"圆融"的宇宙观和本体论;以独特的数字"十"表达"圆融"教义;以"法界"为"圆融"的思想核心.华严宗"圆融"理论构建,以法藏的"六相圆融说"和澄观的"四法界"说为基础,以判教为方法.华严"圆融"学说流行与唐代开放的文化态势、朝廷的着力提倡、寺院经济的坚实后盾等内外动因密切相关,并由此可见唐代佛教的主要精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