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81篇 |
免费 | 0篇 |
国内免费 | 1篇 |
专业分类
管理学 | 4篇 |
劳动科学 | 1篇 |
民族学 | 2篇 |
丛书文集 | 32篇 |
理论方法论 | 2篇 |
综合类 | 36篇 |
社会学 | 5篇 |
出版年
2024年 | 1篇 |
2023年 | 1篇 |
2022年 | 2篇 |
2021年 | 1篇 |
2020年 | 1篇 |
2019年 | 1篇 |
2017年 | 1篇 |
2016年 | 2篇 |
2015年 | 4篇 |
2014年 | 10篇 |
2013年 | 4篇 |
2012年 | 7篇 |
2011年 | 4篇 |
2010年 | 5篇 |
2009年 | 6篇 |
2008年 | 8篇 |
2007年 | 5篇 |
2006年 | 1篇 |
2005年 | 7篇 |
2004年 | 4篇 |
2003年 | 1篇 |
2000年 | 4篇 |
1998年 | 2篇 |
排序方式: 共有8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61.
所谓"东亚儒学"虽然包括中国、日本、韩国等地的儒学传统,但它并不是东亚各地所呈现的不同版本的儒学拼凑而成的"马赛克"。"东亚儒学"的视野超越国家的疆界,它既是一个空间的概念,也是一个时间的概念。作为空间概念的"东亚儒学",指儒学思想及其价值理念在东亚地区的发展及其内涵。作为时间概念的"东亚儒学",在东亚各国儒者的思想互动之中应时而变、与时俱进,而不是一个抽离于各国儒学传统之上的一套僵硬不变的意识形态。东亚各地的儒家传统虽各有其地域特色,但中、日、韩的儒学传统却有异中之同,这就是它们都分享儒家的人文主义思想。东亚儒家坚持"人之可完美性"的信念,与犹太基督宗教的"原罪"或"人之堕落性"的信仰,构成鲜明的对比。东亚儒家以"人之可完美性"为核心的人文主义,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1)身心一如,(2)自他圆融,(3)天人合一,(4)历史意识,这四者共同构成一个以和谐为特征的世界观。 相似文献
62.
《周易》是中国文化之祖,其思想体系的核心是强调生,所谓生生之谓易。生,是生生不息之意,生命的生息之道,即生命美学之道。《易经》成书于国家和社会的动荡之际,却体现了忧乐圆融的生命美学思想。 相似文献
63.
吴增辉 《西华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4):19-24
出于明哲保身的需要,苏辙元丰时期以老子之道作为处世哲学,兼容儒释,初步呈现出三教合流的倾向。绍圣以后,苏辙贬谪日重,心意衰颓,其思想更由儒道趋向佛禅,儒释道在苏辙那里更加呈现出圆融为一的态势。从"省之又省"到圆融三教,苏辙的思想变化代表了北宋中后期被贬士人群体由有所作为到不断沉沦的衰变历程。 相似文献
64.
明末大儒刘宗周曾撰《存疑杂著》,异于周、程、张、朱、陆、王等人阐释哲学理念间关系的"二分"式思维,主张哲学理念间的"圆融"与"统合",开显出以"即~即~"为特色的"一体圆融"思维,将宋明理学家的方法论推向新阶段。 相似文献
65.
印度大乘佛教的精神是超越的,它否定一切现实存在的自为真理性,坚持色空、性相的本体论区分;反之,华夏精神是自然的,把体验当下现实中万物的圆满具足、互生互容、融通无滞的整体性当成最高智慧.华严的几个最基本的观念,如三性一际、理事圆融、事事圆融,分别来自对大乘唯识的三性说和般若的色空不二、诸法平等思想的独特解读.通过这种解读,华严以理事的融通一如弥合了大乘对色空、性相的本体论区分,以诸法现存的圆满具足消融了大乘对现实存在的否定,从而使华严思想实现了从超越到圆融的转移,也就是脱离印度大乘佛教本来的精神而向华夏自然精神传统靠拢,因而这是一种根本的误读.这种误读,由于华严思想本身是在华夏精神传统背景下展开的,因而应视为华严受后者影响的结果. 相似文献
66.
历史上许多知名的书法巨匠都出自有着深厚文化底蕴的河南,如今河南的书法事业更是蒸蒸日上,蓬勃发展.中国书法家协会创作委员会委员、北京书法家协会副主席李有来先生看了河南的一位书法家的字以后,赞不绝口,亲笔写下了这样一段话:"观海潮新作,篆书中见行草之笔情墨趣,活脱自然,于行草中见大篆之圆融,潇洒中寓古淡天真之韵致,两者表里,浑化无迹,是谓善学者."为此,本刊记者专访了这位出自河南的书法艺术家张海潮先生. 相似文献
67.
《青春岁月:学术版》2013,(24)
人类文明进入工业时代以来,生态环境遭到的破坏日益严重,生态环境问题日益成为我们时代的重要问题。西方的生态文化思潮早已不断地反思现代的文化观念,寻找回应生态环境危机的对策,在这个过程中西方的生态学家们非常注重从东方文化(包括佛教文化)中寻求思想资源和理论支持。鉴于此,从生态学角度对佛教哲学进行研究,探讨佛教思想中蕴藏的生态观念是完全可能和必要的。 相似文献
68.
略论庄禅真理观及其历史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霞 《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1)
庄子确立了相对真理观,禅宗提出了主观真理观。两者颇具可比性:其一,两者的理论基础形式有异而实质相同:庄子真理观产生于其相对主义理论,禅宗真理观导源于其圆融哲学,而相对主义与圆融哲学本质上又同是整体融合型思维方式的产物;其二,两者的思维趋向途径有异而归宿相同:庄子由夸大真理的相对性而否认其确定性,禅宗由断定真理的主观性而否认其客观性,结果都否定了真理的绝对性和真理本身。两者的历史影响均有二重性:庄子的相对真理观既是构成辩证法的一个环节,亦是通往诡辩论的一条途径;禅宗主观真理观既弘扬了自主精神,又宣扬了文化虚无主义。 相似文献
69.
<周易>精神是天人合一,这为中国古人营造了一个天地人和谐的精神家园.但随着时代的发展,当代中国人陷入了寻找家园的迷津之中.<周易>的忧乐圆融精神给予我们一条出路:一方面始终对家园有忧患,另一方面始终相信人可以用自己的智慧与双手去构建一个新的精神家园.以此为契机,我们能去构建当代的精神家园. 相似文献
70.
义天是高丽文宗王第四子,1085年入宋求法。入宋后遍参高僧大德.研究佛教各派思想,游学14个月后返国。他在宋丽佛教文化交流史上的贡献:一是入宋时带来大量华严典籍,后与其师净源深入探讨华严学,回国时把华严经论3000余卷带到高丽,后宣讲《华严经》十余遍,为宋丽华严学的复兴发挥了重要作用。二是在高丽弘扬天台教学,创立海东天台宗。三是继中国历代所著经录之后,编成《新编诸宗教藏总录》,依此刊刻诸宗疏抄。四是圆融诸宗.会通三教,促进了宋丽佛教思想的发展。五是提出出世与入世统一的主张,对中韩近现代佛教有积极影响。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