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594篇 |
免费 | 46篇 |
国内免费 | 3篇 |
专业分类
管理学 | 86篇 |
劳动科学 | 8篇 |
民族学 | 45篇 |
人才学 | 16篇 |
人口学 | 1篇 |
丛书文集 | 389篇 |
理论方法论 | 59篇 |
综合类 | 683篇 |
社会学 | 322篇 |
统计学 | 34篇 |
出版年
2024年 | 8篇 |
2023年 | 34篇 |
2022年 | 26篇 |
2021年 | 28篇 |
2020年 | 38篇 |
2019年 | 23篇 |
2018年 | 19篇 |
2017年 | 14篇 |
2016年 | 50篇 |
2015年 | 100篇 |
2014年 | 241篇 |
2013年 | 127篇 |
2012年 | 110篇 |
2011年 | 65篇 |
2010年 | 82篇 |
2009年 | 99篇 |
2008年 | 102篇 |
2007年 | 131篇 |
2006年 | 55篇 |
2005年 | 53篇 |
2004年 | 42篇 |
2003年 | 47篇 |
2002年 | 34篇 |
2001年 | 34篇 |
2000年 | 22篇 |
1999年 | 18篇 |
1998年 | 5篇 |
1997年 | 8篇 |
1996年 | 3篇 |
1995年 | 4篇 |
1994年 | 4篇 |
1993年 | 8篇 |
1992年 | 1篇 |
1991年 | 2篇 |
1989年 | 1篇 |
1988年 | 1篇 |
1987年 | 3篇 |
1985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64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12.
要真正了解李渔戏曲,全面了解李渔其人,就必须“知人论世,”通过李渔生活来把握其戏曲。深知李渔创作之旨的胡山评李渔的喜剧是“其旷漆园也”。也就是说李渔的喜剧创作就是要传达他的“漆园之旷,”像庄子一样旷达、超脱的思想。实际上,“漆园之旷,”既是李渔生活中享乐主义的根源,又是他喜剧创作的灵魂。当然,作为一部人间喜剧,《奈何天》所传达的“漆园之旷”与《庄子》所表达的旷达超脱毕竟还有明显的不同。 相似文献
13.
<庄子·渔父>篇提出"法天贵真"的思想,追求自然无为、超脱世俗之情.李贽<童心说>主倡"真心",批判社会之"假",以尊重个人性情欲望为出发点,追求"八世"之"真",使"童心说"对<庄子>"法天贵真"思想既有继承又有发展.从<庄子>到李贽,尚"真"思想表现出一条由"无我"到"社会之我"再到"个体之我"的轨迹,从中不难发现随着社会的发展,个人的主体意识也逐步增强,民主意识渐趋觉醒,个人对社会的依附日趋削弱,社会对个人的束缚也在逐步减轻. 相似文献
14.
“人天价值观”的历史进路和现实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天价值观念"是现当代人们通过社会实践方式在推动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中形成的主流性价值观念。这一价值观念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其间经过了肯定、否定和否定之否定的三个历史过程。而当代被人们看好的"天人合一"式的人天价值观念,就是历史上形成的人天价值观念发展的最新形态。在科学发展观成为主导性话语的现阶段,在以人为本价值诉求成为主导性诉求的当下,弘扬陕西省人民"DNA管理文化"中所蕴涵的"性命天道价值观念",对于目前的全面小康社会发展目标的实现和和谐社会、和谐人格的建构不无裨益。 相似文献
15.
16.
朱越利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18(3):46-50
学术界普遍认为黄赤之道形成于东汉末年,始作俑者为五斗米道的创立者张陵.本文在分析时代背景和文献资料的基础上提出新观点,认为黄赤之道是两晋时期天师道的"新作". 相似文献
17.
18.
季国清 《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3)
中国历史上曾是一个被宗法式教权统治的国家。儒教是宗法式宗教的哲学 ,道教是宗法式教权的主体进行个体化追求的目标 ,佛教是宗法式政教合一的统治模式下芸芸众生的沉默的日常生活世界。儒、释、道仅仅是宗法式宗教的包装。宗法式宗教的神奇性、神秘性、神圣性的观念核心──“天”类似于原始宗教的精神组织剂“曼纳” (Mennan) ,所不同的只是曼纳是个概念 ,“天”则永远以事件的形式出现。于是 ,中国历史陷入了永恒的不能自拔的振荡过程。中国传统社会在政治上、文化上、语言上的早熟掩盖了中国原始宗教的本性。这是中国停滞落后的最直接、最根本、最切中要害的原因。 相似文献
19.
和大多数女生一样,随父母在上海打拼的安徽女孩周英勤也有着粉色情节,家里的窗帘、床单、抱枕等,都是粉色格子的,既有田园风格,又充满了公主气息,而这些都是她亲自挑选布料制作的。在她的房间内到处可见DIY的作品,背包、笔袋、抱枕、玩偶……周英勤说:“所有作品的式样都是我精心搭配、剪裁好布料,然后一针一线慢慢缝制的,这似乎成为我最大的爱好。” 相似文献
20.
康有为晚年经历了从“入世”到“出世”,从“济人经世”到“天游化人”之人生状态的转变,他晚年追求“圣、仙、佛”的艺术格局,在书法创作中表现出“洗涤凡庸”、“不夹几许人间烟火”的精神境界。康有为晚年随着这种人生状态的转变和最后人格的完善,完成了“兼容篆、隶、碑、帖意味而圆融和谐,且大气雄浑,不失飞逸”的具有个性化的备美“康体”的创作。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