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57篇
  免费   51篇
  国内免费   3篇
管理学   86篇
劳动科学   8篇
民族学   44篇
人才学   15篇
人口学   1篇
丛书文集   373篇
理论方法论   57篇
综合类   672篇
社会学   321篇
统计学   34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34篇
  2022年   24篇
  2021年   19篇
  2020年   32篇
  2019年   21篇
  2018年   18篇
  2017年   14篇
  2016年   50篇
  2015年   100篇
  2014年   241篇
  2013年   127篇
  2012年   110篇
  2011年   65篇
  2010年   82篇
  2009年   98篇
  2008年   102篇
  2007年   131篇
  2006年   55篇
  2005年   53篇
  2004年   42篇
  2003年   46篇
  2002年   34篇
  2001年   34篇
  2000年   21篇
  1999年   18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8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8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3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1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解读“诗史”精神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千百年来,杜诗学的研究者们在对“诗史”的阐释中存在着巨大的误区:其一,在一定程度上将“诗史”等同于史籍、史料;其二,认定“诗史”乃是自觉服务于政治教化的样板。本文旨在辨析此两种误解,揭橥诗史精神的实质,进而探察并阐述诗史精神在当代文学创作中的现实意义。文章认为:既不能仅仅把诗史等同于史料,也不能把诗史视为政治教化的工具。所谓“诗史”乃是诗人以仁者心观照当下社会现实,从而创作出的具有天下意识和忧患意识及其相应艺术特征的“第一等真诗”。当今诗坛所缺乏的正是此一“诗史”精神。时代固然需要个人化的独语性的小诗,然而更加需要的是能够反映时代脉搏的、与核心文化价值相系的大诗。一个拒绝天下意识与忧患意识的诗坛毕竟是贫乏而病态的诗坛  相似文献   
62.
天人问题是中国古代思想中的核心问题,先秦儒家,尽管“天”的含义在各个阶段、各个思想家那里有所不同,但在天人观上,从孔子、孟子到荀子,总体特点都是以人为立足点,强调在人的能动基础上达成与天的合一;同时,从孔子、孟子到荀子,先秦儒家对天的认识也明显地呈现出宗教主宰意味乃至道德意味下降,人文意味增强的趋势,这也正是社会进步、人类的主体意识觉醒的自然结果,是人类思想文化演进的必然趋势。  相似文献   
63.
试说郭店简《成之闻之》两章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成之闻之》是郭店楚墓所出的竹简中的一篇儒家重要文献。本文就其中两章的缀联、释读和理解提出新见。简26至28为“圣人之性”章,论中人之性与圣人之性的区别,实际是对孔子“性论”的进一步阐释。简31至33,37至40,共7支简为“天常”章。此章论“天常”与“人伦”的关系,其思想亦源于孔子。总起来看,竹简这两章可以与传世儒家文献《大学》、《中庸》对读,通过比较,可以得出一些有益的结论。  相似文献   
64.
墨子伦理思想的“民本”精神——从儒、墨比较谈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墨子的伦理思想中蕴涵着丰富而独特的人文情怀和“民本”精神。墨子反对儒家以等差之爱治政救世,他从“农与工肆”的利益出发,以“兼爱”为核心,传达了一种爱无差等,为万民兴利的以民为本的伦理精神。墨子伦理思想的“民本”精神从三方面可以体现:一是“兼爱”思想:“爱利万民,爱利百姓”;二是“尚贤”思想:“官无常贵,民无终贱”;三是“天志”思想:“兴天下之利,而除天下之害”。“民本”精神虽然在墨子时代未能如墨子所愿发挥出其预想的作用,但其真知灼见仍值得我们去挖掘和发扬。  相似文献   
65.
论《周官》与西汉河间儒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官》成书众说纷纭,将之成书移至载籍初见的河间则更为科学砥实,众多聚讼亦涣然冰释。《周官》标举周制,实为大汉立法,其封建是大一统封建,其制度是六卿共治的文官制度,一方面尊礼君王,一方面又将王权牢牢地限制在制度秩序中,试图织构一个道德文化的精神秩序与行政法律秩序的二元社会政治结构,这种结构已有君主立宪的原始宪政精神。为强化制度权威,《周官》强调天礼合一,甚至天地都要接受礼的规范。这在河间儒学的《春秋》左氏学、《毛诗》学等方面均有体现。本文称河间儒学这一构建为天礼之学,与时中央儒学,强化皇权地位的天人之学形成了深刻的学术分野。  相似文献   
66.
中国传统宗法性宗教、本土道教以及产生于明清二代的民间宗教构成中国传统宗教的内容。中国传统宗教形式多样,历史久远。"敬天法祖"的天神崇拜和祖先崇拜是中国传统宗法性宗教的核心。道教和民间宗教是中国自己创立的作为社会形态的教派宗教。中国传统宗教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形成了多神崇拜及其互融、宗教信仰的政治化、入世情怀和天(神)合德等诸多特点,而这些特点对中国传统文化重社会人生的价值取向和重天人合一的思维方式以及深层的民族心理结构都产生了重大而又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67.
天津与我国许多大城市一样,面临着城市转型的问题.城市转型就是转变城市的发展方式,包括城市经济的转型、城市社会结构的变化以及城市空间布局的优化等.一、加快城市经济结构转型城市经济结构转型就是使不尽合理的结构合理化,通过主导产业的培育带动城市生产力结构的调整,使城市经济结构从低层次向高层次转型,并且不断优化,达到动态平衡与合理.进入21世纪以来,天津城市经济一直处于高速发展时期,GDP增长速度年均达到16%以上.但天津经济结构并不合理,2010年一、二、三产业的比重为1.6∶53.1∶45.3.第三产业比重过低,与天津的地位不符.因此,经济结构的转型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68.
韩国上古哲学经典《天符经》与中国先秦时期的老子道学有很多相通之处。如果说韩国的先祖——古辰韩人是中国古代楚国的附庸国罗国和卢国的后裔,那么源于檀君神话的《天符经》则应该直接来自中国楚文化,传承了先秦道家的哲学思想。  相似文献   
69.
那个盛夏的黄昏,晚霞特别红,茉莉特别香,儿子在广场上荡秋千。外公与外婆和我们并排坐在长椅上,诉说着儿子种种令人烦恼的状况。外婆无奈地拍着椅背:“这孩子太不听话,玩儿什么不好,偏偏喜欢玩儿水,水龙头哗哗地开着,水表飞一样转。”  相似文献   
70.
反思并确定文化的形而上来源、根据和意义,是文化哲学建构的重要使命.中国在经历了文化激进主义的历史演变之后,寻找并确立中国文化对人生的绝对价值和基础,就成为无法回避的文化哲学议题.从这一视角看,具有准宗教意味的儒家文化确信人与天之间具有神圣性、终极性内在关联,人可以通过主体的道德实践来配天同天,从而使人生培育起指向绝对永恒的终极依据,进而也为个体的现实人生提供具有无限性意义的终极关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