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序方式: 共有9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31.
老区土改中为何发生乱打乱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罗平汉 《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36(1):105-111
土地改革进入复查阶段后,一些地方乃将土改工作重点由用清算方式将地主土地转入到农民手中,演变为追挖地主藏匿的浮财,在这个过程中发生了乱打乱杀现象.群众运动本身容易产生过激行为,加之片面强调走“贫雇农路线”,对于群众运动发生的偏差采取尾巴主义的态度,并且“缺乏严禁乱打乱杀的政策思想”,是老区土改中一度出现乱打乱杀现象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32.
农地制度改革的核心就是要还权于民.土地在农民眼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通过农地制度改革可以让农民在土地上拥有更多的自主选择权,充分保障农民应有的权利从而促进社会的安定与和谐发展.农地制度改革切不可操之过急,应当在充分试点并局部推广成功后才能大范围的推行. 相似文献
33.
在我们看来,不能从农业生产的工业化、农村管理的企业化和农民生活的城镇化去系统地解决中国乡村土地问题,其无论是旧土改、还是新土改;其土改是以国有化为主、还是以私有化主,都难以解决中国土地的历史性社会毒瘤--土地兼并的巨大的社会与历史危害.而在这项社会与历史工程上,我们需要更为客观、系统而科学的理论与实践,来给予认识、理解及把握、解决,而切忌形而上学地主观片面而官僚主义的肆行妄为. 相似文献
34.
当我惊闻赵雨亭同志离世的噩耗后,不胜伤感!他住院,我知道,但他过世的消息,家属却一直对我保密,我是两个月之后才知道的。雨亭同志小我两岁,却先我而去,遭此变故,昔日交往的情景,断断续续地在脑海中浮现。 相似文献
35.
20世纪50年代初的土改运动是多重话语支配下的产物,其间各种因素交叉互动,合力塑造着这场运动的历史镜像。政治伦理与民间伦理的融合为诉苦动员赋予了经济、政治以外的道德意义,利益和情感的勾连给农民参与斗争地主提供了双重动机,而中国共产党着力培养的新的乡村精英则兼具现代官吏和传统循吏的复合特征。阶级政治虽然是土改运动的主导性权力诉求,但它并未排除乡村社会的所有"他者"。土改运动呈现出的多质性是民主革命进入传统乡村后的必然结果,反映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过程中的复杂面相。 相似文献
36.
汤丽斌 《宁德师专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4):58-60
有人提出的有关解放初期,闽东的土地改革搞得太早了,但以当年客观存在的史料史实为依据,就闽东地区的经济、政治、社会发展而言,解放后尽早进行土改势在必然。 相似文献
37.
38.
土改中的小说与小说中的土改——六十年文学话土改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陈思和 《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 )》2010,47(4)
60年的当代文学史几乎没有产生过土改题材的杰作,原因固然在于紧接着土改的合作化运动使渲染农民获得土地的欢乐已不合时宜,加之土改题材本身的难度,对于土改中的中农政策、暴力土改、基层干部不纯以及贫雇农路线等问题,作家们不可能背离党的文件精神以文艺形式来还原这一切,但更深层的原因在于作家在土改题材上遇到了如何描写暴力的美学问题.对土改暴力认真、深刻的反省始于"文革"以后的文学创作.虽不再有所谓土改题材,但对暴力的文学追究,必然绕不过土改的问题."文革"后出现的土改书写,文学与历史的意义已经截然分开.历史学者推断土改运动的是非功过,而文学创作则直逼人性,这就是艺术真实比历史真实更加长久的道理. 相似文献
39.
邵冬霞 《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01,13(9):38-41
家族组织是长久以来中国进行社会控制的一个重要部分,是理解中国农村社会必不可少的透视角.通过分析家族组织在建国后四次社会变革(土改、社会主义改造、人民公社化运动、农村改革)中所受到的冲击及其原因,揭示了家族组织的政治、经济等功能在这些变革中所发生的变化,以及这些变化对于家族权威消长的影响.在此基础上,我们应注意研究当今家族势力再次抬头的原因及其条件,并对抑制家族组织的不良作用采取正确的对策. 相似文献
40.
《太阳照在桑干河上》呈示出文学叙事与历史叙事的某种同一性。特定的历史观念成为规约小说创作内部法则的逻辑力量。这是一部“创世”史诗。在小说中,开天辟地的土改运动打破了古老乡村那种非历史的自然和空白状态,千年循环的时间轨道发生了“断裂”,由此更生出真正的历史起点和一个崭新的世界。丁玲以文学的形式对新的历史行为进行跟踪,在特殊的历史、文化语境中想象和建构着历史。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