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序方式: 共有9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71.
没收封建地主阶级的土地归农民所有,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三大经济纲领之一。新中国成立前,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在约1.19亿农业人口的老解放区(总人口1.34亿)完成了土地改革;新中国成立时,尚有2.9亿农业人口的新解放区(总人口3.36亿)需 相似文献
72.
王西彦的《春回地暖》是作者平生篇幅最长的一部作品,也是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篇幅最长的土改题材小说,创作时间历时12年。这样一部倾力之作却并未被当代文学史重视。除了题材原因,它的被冷落还与其写法有关:它虽然也写了尖锐激烈的阶级斗争,却并未将故事传奇化,难以像“红色经典”那样以情节吸引读者;它没有塑造高大完美的人物形象,又难使当时的批评家满意。这两种因素导致该作没有产生“红色经典”那种广泛的影响。在新时期语境中,作者为“政治正确”而采取的保护性修辞又使其被新的研究者忽略。由于作者信奉现实主义创作原则,虽然作品竭力向“典范土地革命叙事”靠拢,却显示出诸多“非典范”特征,这使其具备了一定的内涵复杂性和更多的艺术真实性,值得研究者注意。 相似文献
73.
苏联影响是四五十年代的土改文学发生的不可忽视因素。从宏观上来讲,中共承袭了苏联的文艺政策,将文学纳入政治轨道,土改文学成为推动土改的宣传手段,参与了主流意识形态的建构;从文本角度来看,土改文学在主题、框架、人物形象以及叙事模式等方面均受到了苏联文艺的影响。 相似文献
74.
重新研究中国土地改革运动史,可以更全面更完整地了解中国农村、中国国情,了解中国“三农”问题形成的历史渊源。苏南地区1950年期间土地改革是这个时期中国土地改革的一个典型案例。本文摘录的是苏南土改时期的村庄动员和社会分层—— 相似文献
75.
周安敏 《重庆邮电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18(5):708-709,711
民国时期,封建土地所有制是维护封建主义的根本经济制度,而与其紧密依附的民族资产阶级也顽固地维护封建土地所有制。由于封建土地所有制的统治,使商品经济无法得到快速发展,宪政也难以产生。我国50年代的土地改革,彻底扫除了这一障碍,为宪政发展奠定坚实基础方面起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76.
李华秀 《东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2):58-64
孙犁小说中隐含着聚-散结构。其抗日小说是民族突围,核心是聚,叙事模式是拟家结构;土改小说是政治突围,核心是斗争,叙事模式是聚-散结构;芸斋小说是个体救赎,核心是散,叙事模式是碎片式结构。由聚到散,是孙犁小说呈现出来的总体叙事模式,并在土改小说中得到最生动具体的演示和说明。土改时期,人们以各种方式聚在一起,但聚的目的是分:阶级划分平分浮财斗地主分田地。在聚散结构里,各种力量胶着、斗争,社会系统空前活跃。 相似文献
77.
78.
79.
80.
郝丽娟 《中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3):25-30
摘要(Abstract):山西地域婚姻圈在土改前后呈现出\"自小而大\"的转变趋势,其背后有着复杂的历史动因。首先,旨在推动土地分配平均化的土地改革运动缩小了不同村庄、不同家庭之间的财产距离,为婚姻圈的扩大奠定了相应的物质基础;其次,建国前后相关婚姻条例的颁布和实施为新型婚姻关系的形成以及新型婚姻制度的确立提供了坚实的法律基础,这对婚姻圈的转变具有积极的作用;最后,土改后交通条件的改善、人口流动的增加、家族观念的削弱等因素也在不同程度上促使婚姻圈的范围不断扩大。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