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39篇
  免费   42篇
  国内免费   9篇
管理学   35篇
劳动科学   4篇
民族学   35篇
人才学   14篇
人口学   3篇
丛书文集   401篇
理论方法论   65篇
综合类   1346篇
社会学   87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13篇
  2022年   18篇
  2021年   14篇
  2020年   14篇
  2019年   25篇
  2018年   10篇
  2017年   22篇
  2016年   24篇
  2015年   65篇
  2014年   128篇
  2013年   99篇
  2012年   134篇
  2011年   158篇
  2010年   162篇
  2009年   158篇
  2008年   174篇
  2007年   158篇
  2006年   133篇
  2005年   110篇
  2004年   71篇
  2003年   73篇
  2002年   60篇
  2001年   57篇
  2000年   26篇
  1999年   22篇
  1998年   16篇
  1997年   15篇
  1996年   13篇
  1995年   6篇
  1994年   2篇
  1992年   4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9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中华民族对待动物的古老原始神话思维对当下文学创作具有潜在影响,在与现代思维理念相交融、碰撞之后发生现代转型,并且这种转型以一种相对固定的母题模式呈现在“动物叙事”文本表达中。原始动物神话的派生形态:动物自然神话与动物图腾神话的溯源研究,导引出动物原型母题中动物作为自然象征、动物作为人的本质性象征两大核心叙事维度,进而深入到对其神话原型母题模式与类型衍生的探讨。  相似文献   
42.
从显性的谦虚原型效应的视角出发,以一般人所取得的成绩(成就)或贡献为中庸典型,可知存在隐性中庸原型效应,而且谦虚和中庸原型效应之间存在相对稳定的对应关系.所作的贡献或成绩越大,中庸典型性越小,就越倾向于使用谦虚典型性大的用语,反之亦然.在日常交际中,一般要遵循这种对应关系,才符合汉民族的中庸文化心理,言语才显得很得体.如果打破这种对应关系,就会引起言语上的不得体,甚至导致会话含义的产生.从中庸心理原型效应出发,可以归纳出谦虚用语的典型形式为"┐X".  相似文献   
43.
汪玥 《天府新论》2020,(1):149-155
比较神话学大师约瑟夫·坎贝尔在《千面英雄》中归纳的英雄冒险模式被好莱坞编剧们当作英雄叙事的蓝本,但是单一化的运用使得这个原型模式的重现逐渐僵化。通过对《权力的游戏》主人公雪诺的英雄旅程进行分析,可以发现“英雄未回归”结局,不仅是英雄对世俗世界的抛弃,更是编剧对文化工业中艺术作品单调性的一次挑战。编剧给英雄设置的伦理困境并不是随意为之,而是对俄狄浦斯情结的重现。该剧的结局将好莱坞长期遮蔽的英雄拒绝回归模式展现出来,却引发了网友的不满,由此可看出模式化的套用导致大众审美接受的单调性。然而,神话原型重述与运用的关键是发挥神话原型真正的力量,以提供人们解决心灵困扰和进行自我对话的途径,这要求重述者真正理解原型的脉络与蕴含。  相似文献   
44.
45.
通过对比分析,论证斯坦贝克的代表作《愤怒的葡萄》在语言风格上对圣经的借鉴,并举例说明此种风格在小说中的独特意义,进而探讨小说的深刻内涵.  相似文献   
46.
在杨家将故事中,有一位"八贤王".关于他的原型,学者们有不同的观点,大体说来,有人认为是宋朝开国皇帝赵匡胤的第四子赵德芳,也有认为是其第二子赵德昭,还有认为是太宗赵光义的儿子赵元俨.笔者对上述说法经过考证,以为"八贤王"的形象是古代剧作家和小说家结合宋初宗室轶闻而虚构出的一个人物.  相似文献   
47.
<简·爱>中的男主人公罗切斯特留给读者许多的悬念和神秘,根据荣格"集体无意识"理论,从基督教的角度来解读罗切斯特,人们自然会将他与伊甸园中的亚当、蛇、甚至魔鬼撒旦等形象联系起来,这正是<圣经>对作者产生潜移默化影响的必然结果.罗切斯特的命运真正阐释了"犯罪--受罚--忏悔--救赎"的<圣经>模式.  相似文献   
48.
"大":修辞原型和隐喻认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作为分布极广的修辞原型,广泛延伸至艺术、政治、经济、哲学、伦理等领域,与人的社会活动紧密联系。汉字“大”,是以正面直立于天地间的人的形象,指称天地人的属性。古人对于“大”的认知在天地人这一巨系统中开始和延续:天地与人互为隐喻,古人对宇宙、自身和周围世界的审美体认交融会合,通过“大”奇妙地关联在一起。  相似文献   
49.
《圣经》是许多英美经典作家和诗人文学艺术创作永恒的母题。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英国著名的战地诗人威尔弗雷德·欧文也不例外。他有极浓厚的《圣经》情结,他的诗作通过化用《圣经》典故,将作品与钦定本《圣经》进行互文,从而增加了诗作的厚重、可读性和艺术魅力。本文考察了诗人的有关文化背景,分析了他的诗歌特色以及它们与钦定本《圣经》之间紧密的艺术关系。  相似文献   
50.
英语习语变体不仅是语用者对习语创造性地应用,也反映了语用者的认知思维方式。人类在认识和感知世界的过程中取得的经验促成了人类的概念,并以特有的方式在语言结构中加以兑现,人类以与生俱来的认知能力,将身体经验和社会经验投射为抽象的概念结构。英语习语的变体是一般认知过程作用于思维、概念的结果。通过用认知语言学的框架理论和原型范畴理论来探讨英语习语变体的现象,我们可以更加充分地认识英语习语变体的认知本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