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3539篇
  免费   593篇
  国内免费   122篇
管理学   327篇
劳动科学   21篇
民族学   512篇
人才学   295篇
人口学   24篇
丛书文集   6738篇
理论方法论   1071篇
综合类   13683篇
社会学   1486篇
统计学   97篇
  2024年   64篇
  2023年   313篇
  2022年   260篇
  2021年   346篇
  2020年   410篇
  2019年   380篇
  2018年   192篇
  2017年   329篇
  2016年   399篇
  2015年   711篇
  2014年   1509篇
  2013年   1418篇
  2012年   1639篇
  2011年   2284篇
  2010年   2092篇
  2009年   1595篇
  2008年   1667篇
  2007年   1446篇
  2006年   1247篇
  2005年   1093篇
  2004年   1020篇
  2003年   935篇
  2002年   835篇
  2001年   659篇
  2000年   517篇
  1999年   262篇
  1998年   163篇
  1997年   145篇
  1996年   93篇
  1995年   64篇
  1994年   52篇
  1993年   44篇
  1992年   23篇
  1991年   21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8篇
  1987年   5篇
  1986年   4篇
  1985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71.
新加坡华文文学语言的城市特征鲜明。多种语言的兼收并蓄,使新加坡华文文学语言洋溢着现代工商城市的气息,体现了南洋国际化都市海纳百川的特点。多样化的语言风格,使作品既有市井色彩,又有典雅凝炼的风韵。新加坡华文文学语言展现了当代新加坡东西方两种文化的冲突、传统观念与现代性思维的冲突,表现了华人的思想情感以及审美追求。  相似文献   
972.
新闻英语标题翻译的互文性视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互文性(intertextuality)理论是西方结构主义和后结构主义文化思潮中产生的一种文本理论,互文性理论打破了传统的自主、自足的文本观念,对文本及主体进行解构。互文性不仅见于文学语体中,而且也常见于非文学语体中,如新闻语体、广告语体等。互文性理论在翻译中的应用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首先是理解的层次,原文的互文语境由于所属文化圈的隔膜,很难为另一文化体系中的人们所知晓,因此作为语际转换中的“超语言因素”常会成为理解与交际的障碍。  相似文献   
973.
汤显祖的《邯郸记》加强了世俗内容和文人自身命运的体验,以及地域色彩的渲染,因而成为一部跨越时空依然余香缭绕的珍品。  相似文献   
974.
从“关系主义”视角出发,可以把“客观说”下的文学接受、文学形式与意识形态的关系概括为三种基本形态:以俄国形式主义文论为代表的“不透明性”关系,侧重文学语言的特殊性,文学作为一个独立自治的审美领域,意识形态与普通读者经验不能任意进入文学;以英美新批评为代表的“透明性”关系,强调形式与意义结合为有机统一体,文学具有追寻本体世界的能力,“美育代宗教”为文学在现代社会找到合法位置,文学具有精神救赎的作用;以法国结构主义为代表的“半透明性”关系,侧重文本结构在社会结构中的功能性地位,文学处于社会精神结构的指定位置,文本结构与精神结构通过阐释活动建立起复杂的联系.  相似文献   
975.
文学翻译研究的美学视界转向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从文学翻译研究的美学视界出发,翻译过程是一个译者与作者通过文本对话的过程,也是一个译者与读者艺术接受的过程。只有把翻译的一般原理与审美特征结合起来,才能达到最佳的审美效果。  相似文献   
976.
作为第四任“爱尔兰诗人之椅”的荣誉持有者,诗人迈克·朗利在众多当代爱尔兰诗人中独树一帜。通过糅杂于诗歌中的各种民族文化情愫,朗利用细致深沉的笔触表达了对北爱尔兰宗派冲突的批判以及对和平的殷切向往。他一方面痛心于同胞间的冷漠、隔阂、杀戮,另一方面在自身诗歌写作中积极关注家园和时事,以文学参与当代北爱尔兰的民族文化重建,凸显了高度的文学伦理使命感。  相似文献   
977.
依据作家的写作动机以及作品主题,20世纪中国少数民族小说创作可分为三个阶段:20世纪早期至80年代中期,少数民族小说主要追求地域乡土特色;80年代后期至90年代中期,民族文化特质成为少数民族小说的核心主题;90年代后期以来,自然和文化危机成为少数民族作家的普遍焦虑,其作品呈现鲜明的文化生态意识。三次转向背后是社会文化语境的改变和少数民族作家"民族意识"内涵的变化,或可以此为启发反思并深化当前的多民族文学研究。  相似文献   
978.
试论茅盾文学思想的新旧认知结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朱德发 《东岳论丛》2006,27(6):135-141
新旧二元对立认知结构是现代中国文学研究的重要思维模式之一。然而茅盾文学思想的新旧认知结构却具有独特性、辩证性和科学性,他认为新旧文学在性质不在形式,评判文学性质的价值坐标是真善美和谐统一而不是形式上的新或旧。建构新文学既要提出旧文学的特质又要提出洋文学的特质,只有以真善美为价值尺度对中外古今文学进行系统研究方能为新文学缔造提供丰富的美学资源。中国现代新旧派小说的评价与创作也要持真善美相统一的价值观。茅盾在文学上的新旧认知结构对于当下的文学研究、批评和创造仍有启迪意义与实践价值。  相似文献   
979.
生态思潮发轫于20世纪六七十年代,是在人类和整个地球存在严重生态危机的背景下逐渐成长起来的.国内外学者不仅致力于具体文本所体现的生态思想研究,而且进一步深化了生态文学理论.但涉及中西方生态文学的比较性分析尚不多见.本文从分析中国及西方生态文学创作状况入手,对中国生态文学与西方生态文学的共同点、差异性及其发展趋势作了较为详尽的比较性分析,旨在克服人类中心主义的错误倾向,彻底消除日益恶化的生态危机,实现人类与大自然和谐相处及诗意栖居,以及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980.
文学研究是一种审美解放,其使命在于运用文学的概念、方法和理论来论证文学对人类解放的意义,指明"解放"的必然路径,树立实现"解放"的宏伟目标,描摹审美解放所能抵达的理想状态,并通过理论建构和批评实践来完成"解放"。文学研究的"解放逻辑"寻找某种永恒、有效的模式,希望以此解决一切文学问题,获得审美的解放和自由,但是如果一味追求"变革""进步"和"创新",最终可能导致虚无主义。边界意识在对传统形而上学及其元意识的反驳中显现,是一种新的哲学意识和看待世界的方式。文学研究的边界意识在宏观上可以分为语言层面、知识层面和价值层面,在微观上包括政治边界、经济边界、社会边界和文化边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