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45篇
  免费   26篇
  国内免费   7篇
管理学   8篇
劳动科学   2篇
民族学   439篇
人才学   13篇
人口学   1篇
丛书文集   206篇
理论方法论   45篇
综合类   703篇
社会学   61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17篇
  2022年   18篇
  2021年   22篇
  2020年   19篇
  2019年   23篇
  2018年   9篇
  2017年   34篇
  2016年   50篇
  2015年   65篇
  2014年   95篇
  2013年   84篇
  2012年   79篇
  2011年   137篇
  2010年   108篇
  2009年   101篇
  2008年   112篇
  2007年   101篇
  2006年   74篇
  2005年   66篇
  2004年   42篇
  2003年   50篇
  2002年   41篇
  2001年   42篇
  2000年   38篇
  1999年   22篇
  1998年   10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4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7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01.
11月11日,录制完央视的《民歌·中国》节目,我的思绪又回到了故乡广西。故乡素有歌海之称,山歌是我们壮族人的一面镜子,它反映了壮族人在各个时代的生活理想和情感。壮族山歌种类繁多,形式多样,韵律独特,曲调丰富优美,语言形象生动,风格多变,艺术特色浓厚,在壮族民间音乐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壮家人世世代代以歌传情,以歌代言,  相似文献   
102.
张媛 《劳动世界》2013,(9):253-253
民俗是民歌研究的一个重要切入点,本文主要采用纲目式民俗分类法,依据不同的民俗塑造不同的民族音乐文化模式,以民俗事象所归属的生活形态来进行逻辑划分,旨在保护“原生态”,两当民歌。  相似文献   
103.
坤静 《山西老年》2011,(5):18-18
被人们传唱了60多年的歌曲《南泥湾》,是新中国成立后第一部全面反映中国革命历史的大型歌舞作品《东方红》的34首插曲之一。那么,这首脍炙人口、享誉国内的经典民歌是怎样创作出来的呢?  相似文献   
104.
隆林壮族八音是壮族北路八音的典型代表,与南路八音遥相呼应,两者共同组成了独具特色的壮族八音。文章从隆林壮族八音的历史渊源、组织形式、活动场合及社会功能、表演形式及音乐特征等多个方面对其进行了深入细致的分析和研究,为壮族南北路八音的比较研究以及更深入挖掘壮族音乐文化提供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105.
萨丕尔-沃尔夫的语言相对论着手于语言和思维、语言和文化的关系,它主张语言影响思维,以及不同的语言反映了不同的世界观。广西民歌作为一种特殊的语言形式存在就是对广西人的思维方式和本土文化的客观反映。本文通过广西民歌的话语分析、以南宁民歌艺术节为例,围绕广西民歌是如何影响广西人的世界观、思维方式,以及这种特殊的话语形式对人类思维的形成、文化观念的传承和发展所产生的共性进行研究,旨在说明语言、思维、文化的关系。  相似文献   
106.
鄂中南荆楚地区与鄂西南土家族地区的民歌在历史文化上相互影响、相互融合,构成湖北民歌一道奇特的音乐景观.但不同的文化背景与地理环境也使两地民歌在历史演变进程中,形成了异中之同和同中之异的典型特征、体现出各自不同的地域文化特色和音乐形态.  相似文献   
107.
蒙古族长调民歌是依托遥远的东北亚草原文化的深厚底蕴、在牧民长期的游牧生活中创造出来的独特的民歌形式。她的产生和发展,是蒙古社会特定历史阶段的产物。  相似文献   
108.
本文运用民族音乐学观点以及发展的思维,主要通过民歌的历史性、基础性和发展性的阐述,对民歌的渊源、形式、种类、结构等方面进行论述,进而揭示出,民歌是一切音乐发展创作、创新的基础,是民族音乐丰富的营养源。  相似文献   
109.
在广西的瑶族民歌创作过程中,人们有意识或无意识地大量使用一些修辞格,其中比喻辞格的使用最为普遍。对广西瑶族民歌中的比喻修辞现象进行归类分析,概括了广西瑶族民歌中比喻修辞格的使用特点以及委婉含蓄的表达艺术,形象生动地表现了民歌中的抒情说理以及浓厚的民族地域特色的修辞效果。  相似文献   
110.
随着现代社会经济和现代文明的发展,广西边境壮族传统农商文化赖以依存的社会与自然环境发生变化,它必须适应文化和社会的变迁,与现代化对接才能存续与发展.充分利用传统农商文化所具有的文化资源,不断提高边民的商业文化意识和农业种养技术、耕作方式、互助合作等农业文化,这种传统的经济习俗就可望得到很好的保护和发展,并将向“大农大商”方向发展,实现民族传统文化的现代化,在社会经济发展中不断发挥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