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6篇
  免费   2篇
民族学   2篇
丛书文集   30篇
理论方法论   4篇
综合类   72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3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12篇
  2007年   8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8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1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永明诗学作为元嘉诗学向梁陈诗学的转关,其理论建构之核心是以探索诗歌声律和谐为表征的"和美"思想的追求。永明诗人和齐梁之际的文论家们在不同语境下传达出各自声文之美的诗学理念,既是对永明诗歌创作繁荣的理性思考,又是追求唯美一线的中国古典诗学发展的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22.
陈琴,华南师范大学附属小学语文教师。十余年推广“素读”经典的理念,她变革一本教材教到底的常态,将大量的经典读本引入课堂,率先在小学课堂里开设了“素读”经典课程。她的学生六年里基本实现这个目标:背下十万字,读破百部书,写下千万句。她的学生都能熟练地通背《弟子规》《三字经》《千字文》《大学》《中庸》《论语》《老子》《孟子》和《声律启蒙》等经典读本,六年里,她的学生平均阅读300册书,优秀的孩子每年的阅读量突破1000万字。  相似文献   
23.
本文在邝健行先生的相关论述基础上,探讨了唐代律赋的声律要求。唐律赋写作遵从相间、相对的声律规则,避免四病,尤其是上尾和鹤膝。其中蜂腰的特殊形式可以被宽容;鹤膝分单对和隔对,唐人尤重回避隔对中的鹤膝。而讲求四声而非平仄,则使作品声律多变,这与清人的律赋写作形成了鲜明对比。  相似文献   
24.
魏晋六朝之际,琅琊王氏与陈郡谢氏渐趋衰落,武兴沈氏逐步兴起,这代表了当时门阀士族发展之大势。王融、谢月兆和沈约以贵公子身份相号召,文人影从,永明体新诗的创作成为南朝诗坛一道靓丽的风景。沈约与谢月兆对永明新体诗的贡献向来为学界所认可,而王融因理论不显、创作不著而被学人所忽略。实际上,王融对永明体有首创之功,他对永明声律论的贡献不容小觑。  相似文献   
25.
齐梁诗歌声律论与佛经转读及佛教悉昙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齐梁诗歌声律论的核心问题是永明四声说 ,而永明四声说的提出受到了佛教文化多方面的影响。最为直接的 ,则是受到了佛教经论转读的启迪。其时 ,僧人和崇佛文人皆善转读 ,故颇重语言之声调 ,此实受围陀声明论之影响 ;又佛教悉昙总结梵语之摩多、体文 ,讲究反语为字。崇佛文人吸收后 ,与当时流行的双声、叠韵相对比 ,始发现汉语之四声 ,并把它自觉运用到诗歌创作实践中 ,提出“永明体”的声律要求  相似文献   
26.
今人论及中国诗歌史上的南朝"永明体"以及此后的近体诗,无不提及沈约和"四声八病"说。其实,四声是汉语发音时本身就存在的,在沈约之前已经被发现,沈约的贡献是将其运用于诗歌创作;而"八病"并非沈约所提,它与永明体也没有关系,后人将"八病"的创始归于沈约,是基于他是诗歌声律论奠基者的一种附会。沈约作为齐、梁文坛的领袖人物之一,勤于著述,长于理论,被誉为"一代辞宗",极大地影响了南朝诗风,这是他被公认为"四声八病"说首倡者的重要原因。从南朝起,讲求声律逐渐成为诗人的自觉追求,这也是音韵研究和乐律演变对古典诗歌发展产生影响的必然结果。  相似文献   
27.
马蹄韵是对联的声律系统.其基本特征是"仄顶仄,平顶平".马蹄韵发端于南朝,到清代才形成一个完整的系统.它包括句脚平仄和句中平仄两大部分.句脚平仄因句数的不同而不同.句中平仄受句脚平仄和字数的制约,二者存在着不可分割的有机联系.马蹄韵使对联与诗词曲特别是诗的界限变得清晰.  相似文献   
28.
“音乐美”三字常被诗歌、散文用来形容语言声调的铿锵悦耳,正如刘勰《文心雕龙·声律》所说“声传于吻,泠泠如振玉;辞靡于耳,累累如贯珠”。音乐,原本与诗歌一体,但自从出现无歌词的乐曲和无乐曲的歌词后,二者分道扬镳。诗歌因有歌词,声情明显;音乐则只是声音的组合,其情思、形象、哲理等,均蕴含在音声中。因此,从音乐本身讲,究竟美在何处?包含哪些因素?本文试从“情真、味长、声美、域广”四方面分析其内涵。  相似文献   
29.
吏载徐摘"文体既刚,春坊尽学之,‘宫体'之号,自斯而起",但此"官体",非官体诗,而是广义的"宫体"之文.其一,从"徐度体"可知徐摛的文学才华在文不在诗.其二,永明文体之"新变"既是诗又是文,可证徐摘"文体既别"不见得一定是诗.其三,梁武帝闻徐摛"宫体"而怒的原因,不在其为描摹女色之艳曲,因梁武帝本人就多有艳曲,而在其讲求音韵声律,在于"教命军书"之类文字以艳丽且局促音律出之,也可能"怒"以"宫体"在政治上的"立朋党".因此,"宫体"起初之义为广义之"文",然后在萧纲的提倡下才是狭义之"诗",徐搞非宫体诗开创者而是"今体"的倡导者.  相似文献   
30.
"上官体"诗学理论辑议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作为唐诗史上第一个以个人名义命名的风格称号,“上官体”对一代“唐音”的形成影响深远。他们不但留下了一批颇具新意的诗作,而且有明确的诗学主张来倡导“新变”诗风。通过现存资料的网罗勾稽,可以见出,“上官体”诗学理论内容涉及声律、对偶等艺术手法和情志意兴等诸多方面,形成了比较系统的诗歌理论体系;从诗风流变的角度而言,已超越了唐初诗风之“学术化”,趋向,而呈现出唐诗风貌的端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