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6篇
  免费   2篇
民族学   2篇
丛书文集   30篇
理论方法论   4篇
综合类   72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3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12篇
  2007年   8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8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1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37 毫秒
41.
新闻标题的鲜活美,是新闻生命的重要标志和新闻撰稿人力求实现的目标。要达到新闻标题鲜活美的境界,就必须在遵循新闻标题,利作为一般规律的前提下,寻找其特殊规律,从新闻内涵中提炼出“画龙点晴”的标题来。或赋之以形象,让新闻标题“活动”起来。生动含蓄地揭示新闻内容,给读者留下品味的余地;或借用口谏,让新闻标题更显亲切有味来激发读者的兴趣;或使用声律,让新闻标题富有艺术魁力,以激发读者的美感情绪  相似文献   
42.
唐代文学的分期在唐诗研究中分歧最大 ,导致众说纷云的主要原因是没有确立一个相对客观的标准。本文认为“声律”和“风骨”是唐诗分期的客观因素。文章以唐诗选本和唐人评述为基点 ,通过分析“声律”、“风骨”在唐诗艺术和理论中的演变 ,认为初唐诗人所期待的“文质斌斌”的艺术内涵就是“声律风骨兼备” ,这一未能在初唐实现的诗歌理想在盛唐得到了实现 ,因而也构成了唐诗成熟和繁荣的标志。中晚唐诗歌在声律、风骨分化的前提下走向狭隘现实主义和追求声律格调的新形式主义 ,因而出现了元白扬杜抑李的偏激的诗教理论 ,导致了重格律轻风骨的单调的唐诗选。而对唐诗风格有过全面研究的司空图 ,则最早依据“文质斌斌”的理想提出了初、盛、中、晚四唐说  相似文献   
43.
唐代乐府诗格律化倾向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唐代是近体诗格律不断发展并最终定型的时代,唐代乐府诗的创作也受到诗律的巨大影响。通过对《乐府诗集》、《全唐诗》中收录的全部2405首唐代乐府诗的格律分析,可以揭示唐代乐府诗的字句、用韵特点和五七言乐府诗的平仄合律程度、对仗使用情况,唐代十一类乐府诗中的同题作品和乐府诗代表作家的声律特点。通过声律考察,可以发现唐代乐府诗存在较明显的格律化倾向,从只求合乐到追求合律是乐府诗的重要演变趋势。  相似文献   
44.
词的吟诵活动在古代乃至近代一直都存在着,而真正优秀的词作也都需要符合音乐和声律两方面的要求。无论是就体式的形成还是就其创作方法而言,词都与以格律诗为主体的唐诗有非常紧密的联系,因此从吟诵角度来看,律句较多的词作学习起来相对容易一些,只要能够准确判断出词句和律句的关系,了解词作的思想内容和艺术风格,也就能够自由地进行吟诵了。  相似文献   
45.
更堆培杰 《西藏研究》2008,108(2):80-87
文章以藏文和梵文元音作为切入点,以萨班<乐论>和<语门文法概要>等古籍文献为主要论据,从理论高度阐明了藏传佛教诵经音乐音律、上下起伏的旋律音调走向所构成的曲线线条、诵经音乐"央译"()乐谱的形成和关系等诸多学术问题.  相似文献   
46.
吟诗是中国古代文学中一个非常独特的现象,对古代诗歌的发展有着重要作用.中国古代知识分子善于“打腹稿”,从《诗经》开始,吟诵便对诗歌发展有重要影响.魏晋以降,更加注重音节和用韵.在吟诵中,确定了中国古典诗歌重抒情,讲声律,有规则,多短篇的特点,并且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格律诗的产生.  相似文献   
47.
本文认为,错综和谐的声律模式,张合有致的对仗句式以及由“八”这个中国式的“黄金分割率”而形成的四联八句的篇章结构,三个因素在同一画框内同波共振,从而“锦绣成文”,魔方似的建构起了一个五彩缤纷的艺术世界。  相似文献   
48.
唐芸芸 《学术界》2023,(11):158-165
通行的“魏晋南北朝文学自觉”说,其基本项为脱离政教、文体细分、发现审美特性并自觉追求等三个方面。细究之,情感、辞藻、声律等审美特性指向的其实是“杂文学”。其中辞采的部分因素和情感表达以文体细分为基础,而声律、偶对、夸饰、用事、练字等因素,则以当时各文体共同的创作方式——骈体为基础,追求的是共性,特别是声律的讨论并未与文体细分结合,于是“文体细分”与“发现审美特性并自觉追求”两个基本项之间产生分离力。基本项与后世文学兴盛的关联有限,导致“自觉”的命题缺乏自洽性。“文学自觉”说是一个伪命题。究其原因,魏晋南北朝时期对新出的某些重要文学现象的探讨不够,同时对传统诗教的核心观念也缺乏接续性思考。其将讨论的重心转向创作主体和创作过程,特别是创作技法及其产生的审美效果上,归根结底是一次极富热情的尝试。  相似文献   
49.
文笔论     
文笔之分是六朝文学中的一个特殊现象,本源于两汉时的文学文章之分。随着晋代文章总集编选的兴盛,文体辨析遂显示出其必要性;再加上魏晋时骈文初步形成,与散体文逐渐分途,并得以进一步发展。此二因素应是文笔之分出现的前提与条件。具体而言,六朝时的文笔,应包括“文学”中的文笔和“文章”中的文笔两种含义。前者是从文学性质上区分的,而后者则是从文章形式上区分的。  相似文献   
50.
通过调查初唐19位著名诗人作品运用声律的情况,清理并描述了五律、五排声律的逐渐合律过程,从而得出五律、五排的声律体制定型于初唐末期的结论;在初唐末期的诗人群体中,杜审言的五律、五排作品的声律合律度最高,他应该享有为此种诗体定型的首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