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0442篇
  免费   1000篇
  国内免费   275篇
管理学   4330篇
劳动科学   358篇
民族学   853篇
人才学   1043篇
人口学   301篇
丛书文集   12447篇
理论方法论   2495篇
综合类   25064篇
社会学   4045篇
统计学   781篇
  2025年   2篇
  2024年   313篇
  2023年   674篇
  2022年   759篇
  2021年   898篇
  2020年   929篇
  2019年   720篇
  2018年   375篇
  2017年   673篇
  2016年   738篇
  2015年   1328篇
  2014年   2828篇
  2013年   2389篇
  2012年   2675篇
  2011年   3618篇
  2010年   3597篇
  2009年   3803篇
  2008年   4807篇
  2007年   3625篇
  2006年   3214篇
  2005年   2888篇
  2004年   2323篇
  2003年   2004篇
  2002年   1820篇
  2001年   1582篇
  2000年   1055篇
  1999年   624篇
  1998年   369篇
  1997年   284篇
  1996年   238篇
  1995年   147篇
  1994年   100篇
  1993年   88篇
  1992年   60篇
  1991年   48篇
  1990年   45篇
  1989年   21篇
  1988年   18篇
  1987年   17篇
  1986年   7篇
  1985年   10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1篇
  1957年   1篇
  193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司法论证中的谬误涉及论证的语境等语用因素,因此应当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角度对其分类进行探讨。基于司法论证分类及其类型的需要,在此将司法论证中的谬误分为形式谬误和非形式谬误两大类。形式谬误指的是违反司法三段论中的规则而产生的谬误,分为直言三段论、假言三段论与选言三段论,不同论证模式下的谬误呈现出来的类型是不一样的。非形式谬误又称实质谬误,其界定难以涵盖外延,需从其他方式来检验论证中的错误,可以通过看是否存在前提为假,或推论违背合理性要求的情形来认定非形式谬误。通过对司法论证中的谬误类型进行归纳和分析,进而为识别谬误提供帮助,从而有效减少和避免谬误。  相似文献   
62.
马克思社会发展理论对人和社会的关系做出唯物史观阐释,将人的发展置于社会发展的历史规律之中,明确了社会发展是人以自身力量不断满足个体生存与发展需要的过程,历史地规定了人民是社会发展的主体。遵循人民主体的历史唯物主义认识,人民立场便内化为马克思社会发展理论的政治品格,凸显了维护人民利益的价值立场和追求人的全面发展的理想归宿。立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历史方位,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着眼于满足最广大人民共享发展成果的需要,又着眼于破解发展不平衡不充分与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矛盾变化的需要,正是中国将马克思社会发展理论视域中的"人民性"推向更高阶段的理论自觉,也是马克思主义追求人的全面发展理想在中国不断发展的实践成果。  相似文献   
63.
布鲁诺·鲍威尔片面夸大了黑格尔哲学的自我意识方面,把自我意识提高为历史发展的独立主体,为了确立自我意识的普遍性,鲍威尔批判自我意识之外的一切独立实体,鲍威尔的自我意识概念是同自然相分离的人的漫画。鲍威尔把全部人类历史都归结为自我意识形成的历史,把群众置于自我意识发展的对立面,其对精神和群众关系的理解是黑格尔历史观的漫画式的完成。鲍威尔扭曲了黑格尔思辨哲学中自我意识与实体的关系,把黑格尔具有现实内容的哲学变成了毫无内容的漫画,是"以漫画形式再现出来的德国思辨"。  相似文献   
64.
朱建伟  徐军 《理论界》2020,(12):16-23
马克思人民性思想是在批判吸收多种理论资源的基础上形成的。从古希腊到文艺复兴的人文主义传统引起马克思对人和人类的关注;启蒙思想尤其是法国启蒙运动宣扬的人权与自由一度使青年马克思成为启蒙的追随者,开始进入探求人民性的实践领域;费尔巴哈帮助马克思从历史唯物主义的视角进入现实的人;对黑格尔绝对精神的扬弃使得马克思在重新发现国家与市民社会关系中发现历史的真正主体——人民。马克思通过对上述思想资源的吸收转化书写出一幅人民至上的画卷,在创立历史唯物主义的同时找到一条实现人类解放的道路。  相似文献   
65.
钟茂初 《河北学刊》2020,40(1):154-161
制定生态环境政策机制,必须考虑其政策的有效性,并考察行为者的行为特征有针对性地构建。针对理性行为者的成本—收益计算,应选择适当的生态环境规制强度才具有效性;针对风险规避型行为者,应选择适合的生态环境规制方式才能够达成博弈均衡;针对企业利润最大化目标,应制定能够有效促进企业选择环保努力的生态环境规制手段;针对地方政府、企业、消费者等主体可能存在的非理性行为特征,可借鉴塞勒的行为经济学认识构建政策机制,有效推进各相关主体采取生态环境友好型行为。  相似文献   
66.
勤俭节约历来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几千年来为历代中国人所尊崇,在当前社会浪费现象严重、西方消费主义价值观对人们影响深刻以及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这一时代背景下,习近平总书记高瞻远瞩地提出了一系列关于勤俭节约的重要论述,强调要坚持勤俭办一切事业、加大宣传力度,进行制度建设以及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等等,极富时代价值,...  相似文献   
67.
赵炎秋 《学术研究》2020,(4):144-151+178
概然律指人物与事件在现实生活中的普遍性与发生率。《平凡的世界》存在理想化的人物与现实主义追求之间的矛盾,小说中部分人与事的概然律不高,一定程度上削弱了这部小说的现实性。文学作品的现实性不能只考虑可然律与必然律,还需考虑概然律。概然律是衡量文学作品现实性的重要标准之一。概然律与文学作品的现实性有着密切的成正比的关系。在其他条件一样的情况下,作品中人与事的概然律高,作品的现实性就强,反之就弱。《活着》《阿Q正传》《静静的顿河》《第六病室》都是严格按照现实生活的本来面貌描写的现实主义作品,但《活着》中的人与事的概然律不高,因此其现实性与其他三部作品相比也要低一些。  相似文献   
68.
党的领导法规制度由两个部分构成:"党的领导法规"是对党的领导权的规范;"党的对外政策"是依据"党的领导法规"对外颁布的规范性文件,是党行使其领导权的具体方式。党的领导法规制度是党规与国法之间的桥梁,其正当性来源于共产党在社会主义国家中具有马克思主义领导党和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的性质:作为马克思主义领导党的中国共产党依据党的领导法规制定党的对外政策,党的对外政策引导国家法律的变革;法律变革完成之后,作为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的中国共产党则应当"在宪法法律内活动"。"将权力关在制度的笼子里",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必须依据宪法和国家法律"依法执政",马克思主义领导党则应当依据宪法和党的领导法规制度进行"依规领导"。党内法规的对外效力不是其对内效力"外溢"的附属物,而是以党的领导法规为规范依据的直接效力。  相似文献   
69.
胡玉萍 《社会》2006,26(4):57-70
美国少数民族学业成绩的多样性是美国教育面临的最大困境。本文试图通过介绍和评价美国教育人类学家奥格布的文化参照框架的差异理论对这一问题的解释和对策,以期为解决我国民族教育发展不平衡问题提供某些借鉴。  相似文献   
70.
美的解析     
唐菽海 《社科纵横》2006,21(1):112-114
人类的审美呈现出感性、知性和理性三个阶段两种类型的特征。感性阶段审美是直接来自事物的形式的快感,而知性阶段审美是人因对事物内容的接纳而转发的对事物形式的间接快感;理性阶段审美则是人对审美客体的形式和内容统一问题的积极思索。在感性和知性阶段的审美判断中,作为审美主体的人是不自觉的、无意识的,是自在审美;而理性阶段的审美判断中,人是自觉的、有意识的,是自为审美。综上所述,美是引起快感的形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