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38篇
  免费   7篇
  国内免费   4篇
管理学   11篇
劳动科学   1篇
民族学   22篇
人才学   1篇
人口学   1篇
丛书文集   77篇
理论方法论   17篇
综合类   280篇
社会学   38篇
统计学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8篇
  2021年   9篇
  2020年   8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7篇
  2016年   8篇
  2015年   19篇
  2014年   30篇
  2013年   29篇
  2012年   40篇
  2011年   39篇
  2010年   32篇
  2009年   23篇
  2008年   33篇
  2007年   19篇
  2006年   24篇
  2005年   10篇
  2004年   12篇
  2003年   13篇
  2002年   22篇
  2001年   14篇
  2000年   13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3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4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39 毫秒
51.
心怡 《当代老年》2011,(6):54-54
“长嫂如母”包含着兄嫂对幼小的弟妹有抚养的责任,以及弟妹敬重兄嫂这样两层意思。这个典故,和宋朝的包拯及其长媳崔氏有关。  相似文献   
52.
竹君 《女性天地》2011,(4):12-13
13年前,广西宾阳的韦胜文被拐卖到福建,他与家人想尽了办法都没能团聚。2010年,韦胜文考上大学后决定回乡寻亲,广西警方也在此时找到了他。然而面对疼爱他的养父母和一直在寻找他的亲生父母。他该如何选择?  相似文献   
53.
针对组合体形成的特征,提出分析组合体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新方法──写形体分析式。  相似文献   
54.
对于美国著名黑人女作家莫里森的《宠儿》中备受争议的黑人母亲杀婴的主题,很多评论者从不同角度给予过阐释和分析。这里认为书中黑人母亲赛斯的杀婴行为是一种必然。要读懂小说的这一主题,就必须对造成这种行为的原因进行探索。从这一点出发,通过结合创伤理论以及对小说特殊写作背景的探讨,对赛斯的杀婴行为作以分析,并以此深入地拓展奴隶制下黑人母亲杀婴行为的解读。  相似文献   
55.
在经验的意义上,以相互独立的精神、空间、物质为宇宙存在的三元素,以精神为组织物质、驾驭物质、奴役物质、利用物质而构成生命现象的本体,以爱、智、欲为人类精神的三元素,以爱为积极的良心,以良心为消极的爱,以爱制欲的名义和条文为道德、为法律,是为精神主义。而弗洛伊德,未曾言及智慧,将良心当作道德教化的结果,从而他从人类天性中所发现的唯有欲望而已。从人类的天性中不能发现爱与智慧,是为其学说的严重缺陷,而以欲望为人类天性的全部,则使其学说严重的偏颇和极端。  相似文献   
56.
在<国语·鲁语下>中,公父文伯之母被作为"尚礼"、"崇德"的典范,是一种政治理想范式,是善的化身.然而,从现代的社会文化视角来观照这个人物形象,我们读到的却是公父文伯之母作为女性的悲哀.她具有道德情感而丧失了作为人的情感.同时,这个人物形象折射出了当时"礼崩乐坏,王纲解纽"的社会状况,是社会和时代的"一面镜子".  相似文献   
57.
汉语修辞可以分为语法修辞,语汇修辞和语音修辞。语音修辞手段的运用叫炼音。炼音可使作品具有音乐美,音乐美是由音韵的和谐、节奏的匀称、乐律的回环跌宕等因素综合形成的。诗词语言也讲究音乐美。诗词语言的音乐美是语句的音流、声韵、节奏等符合乐律的安排形成的。高尔基说:  相似文献   
58.
形母书写码     
汉字是人类智能文字之一,是多种逻辑字符的抽象。汉字的图形符号促使人类大脑得到充分发展,是中华民族的智慧源泉。怎样构造汉字的内部结构,突破书写禁区,是研究汉字编码方案的关键问题。本文  相似文献   
59.
高红霞 《社科纵横》2002,17(6):63-63
美国早期的数位女喜剧作家 ,以其敏锐的女性视角塑造了一批争取自由平等、追求自主婚姻、积极参与社区生活、勇于承担各种责任的全新的美国妇女形象。这些形象是“合众国之母”的雏形 ,她们不仅为美国妇女的日常生活树立了典范 ,而且是美国文艺思想的源泉 ,她们身上体现出了女性主义思想在美国的早期萌芽。  相似文献   
60.
本文首先介绍了海内外一些语言学家对上古汉语去声字带-S韵尾以及汉语声调发生、发展问题的一些不同看法,然后从中国古籍中举出许多例证,说明古代的许多叠韵联绵词(如“促速”ts‘oksok等)可能是带-S的复韵尾的一种衍音形式。又从现代一些保留古音特点较多的汉语方言(如闽南方言)中存在的某些单音词衍化为双音词(如“搭”ta(?)→ta(?)sa(?)等)的现象,来证明在上古汉语的入声韵字中,可能存在带-S尾的复韵尾-ps、-ts、-ks等。稍后,它们沿着两个方向发展:一是-ps等失去S成了-p、-t、-k,变为古代的入声的;一是-ps等中的塞音受到S的影响,塞音产生变化,全变为-(?)s,后又进一步失去S,变为-(?),这就成了《诗经》时代的“次入韵”。魏晋以后,-(?)尾进一步丢失,它们成了元音收尾韵,声调上也从入声变为去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