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24篇
  免费   7篇
  国内免费   1篇
管理学   1篇
民族学   2篇
人才学   1篇
丛书文集   114篇
理论方法论   17篇
综合类   191篇
社会学   6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11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7篇
  2020年   8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8篇
  2016年   9篇
  2015年   10篇
  2014年   24篇
  2013年   13篇
  2012年   15篇
  2011年   22篇
  2010年   23篇
  2009年   19篇
  2008年   27篇
  2007年   18篇
  2006年   29篇
  2005年   10篇
  2004年   13篇
  2003年   16篇
  2002年   11篇
  2001年   8篇
  2000年   7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2篇
  1992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3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50 毫秒
61.
在整个中国文学史上以儒家思想为指导,主张诗言志、文载道,追求社会功利性的文学创作从未中断过。自西魏、北周到唐代,由于种种现实原因,文学追求社会功利性的要求不断凸显,形成了以儒家思想为核心,以复古为号召的古文思潮,并对以后的文学思想产生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62.
梅尧臣诗是我国文学审丑之先声,是宋代经济、政治、思想、文化条件和文学自身发展演变的结果。梅诗审丑对宋诗“力避陈熟”“以俗为雅”风格的创立起了奠基性质的作用,对后世文学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63.
很多学者对茶陵派与复古派之间的承接关系有过论述,认为他们之间观点相同的方面是主要的。可是在对茶陵派与复古派之间的观点进行仔细比较之后,会发现它们在儒家“政教观”、复古的方法、审美标准三个方面存在巨大的不同。不能笼统地单看到茶陵派与复古派之间的承接,对他们之间关系的不同也要有清楚的认识,从而进一步廓清茶陵派与复古派之间关系的迷雾。  相似文献   
64.
潘善助,华东政法大学政治学与公共管理学院教授。作品赏析潘善助先生的行草书,如行云流水,酣畅淋漓。笔法洒脱有秩,习古而不复古,用锋取势多变,精巧而不拘泥小节,轻重缓急皆成竹在胸:线条大方明快、张弛有度、  相似文献   
65.
19世纪70年代之后,日本的南画走向衰弱。为了打破南画衰败的状况,南画家们尝试各种方式拯救南画于水火,主张重返自然,立足于写生,表达内心,为南画注入了新的生命力,这类南画作品被冠以"新南画"的名称。  相似文献   
66.
胡应麟所标举的神韵说是明代复古诗学转变的重要观点,其来源于画论,入诗学而救格调弊端。它又与以神品论诗相契合,从而赋予了诗歌生命力、自然与超越感的本色特征。求复古于神韵是神韵说提出的重要意义,指出了诗歌取法乎上与由法入神的复古道路。最终胡应麟正是凭借书画理论构建出属于自己的复古诗学体系。  相似文献   
67.
钱谦益是明末清初的诗文大家,他的文学活动曾与公安派发生过联系,本文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论述他们之间的关系:钱谦益与公安派主要成员交游知契;他们思想观念上都受阳明心学影响,钱谦益对公安派的诗文主张多有汲取、化用。  相似文献   
68.
乐教勃兴在明代是一个突出的文化现象,对明代复古诗学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复古诸家普遍地以音节特征为依据来审察诗史正变,确立复古统绪;并参照乐论思想设计了重情感、重音节、重兴象、主中和的艺术理想;主张恢复诗的风教传统和风俗化写作。明代复古诗学是宋明思想史折入乐教理路的显著标志,具有十分重要的艺术思想史价值。  相似文献   
69.
李贽与李梦阳文学思想鲜明对立,但对其豪杰人格却十分推崇。此矛盾现象产生的根源在于,二人看似相同的人格理想,实有不同的哲学内涵:李梦阳之豪杰人格以传统儒学之伦理道德为基础;李贽之豪杰人格却以自然人性之“真”为基础。这恰是二人文学思想走向复古与性灵之对立的根源。  相似文献   
70.
受中外大变局的影响,严复晚年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了深刻而全面的回观。他主张用西方文化的“新式机器”去“发掘淘炼”中国传统文化,使“四书五经”发出新的生机,将科学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精华结合起来,使孔孟之道具有现代意义。严复晚年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回观,符合传统文化释放规律和个人思想发展的逻辑理路,说他晚年尽弃西学、复古倒退,于情于理都是不妥当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