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22篇
  免费   8篇
  国内免费   5篇
管理学   4篇
民族学   3篇
人才学   4篇
丛书文集   68篇
理论方法论   11篇
综合类   330篇
社会学   15篇
  2024年   1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7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11篇
  2014年   32篇
  2013年   29篇
  2012年   21篇
  2011年   30篇
  2010年   28篇
  2009年   42篇
  2008年   34篇
  2007年   31篇
  2006年   26篇
  2005年   19篇
  2004年   24篇
  2003年   8篇
  2002年   14篇
  2001年   10篇
  2000年   10篇
  1999年   9篇
  1998年   6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5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2篇
  198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3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2 毫秒
381.
近代汉语比况框式介词类型复杂,功能多样,呈现出省略性、地域性、修辞性、扩展性等若干运用特点。就整个近代汉语框式介词的形式看,概念叠加是其最为显著的构成特点,它不仅表现丰富,而且具有标识虚化等级、语流分界、意义补足等作用。  相似文献   
382.
词典动词是对动词进行语用功能考察,并从语境角度给动词分出的一个次类,它与词典名词、词典介词等都属于词典用词范畴.词典动词不同于一般动词和关系动词,也不同于词典中的非词典动词,有必要对此进行划界区分.  相似文献   
383.
英语作为一种语言文字是由无数个词汇组成的 ,但是在实际应用过程中 ,除了冠词 ,应数介词 of使用率最高。英语介词 of因其在句中所处位置及与其它词之间的关系不同而表示不同的意义  相似文献   
384.
介词“向、往、朝”功能比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介词“向、往、朝”功能上存在“同”和“异”。语义方面 ,都表示方向处所义 ;但有的还能表示对象义 ,有的则不能。句法方面 ,都能充当状语 ;但有的还能充当补语 ,有的则不能。语用方面 ,都有介词可以自由隐现的现象 ;但自由隐现的具体条件有别。本文根据典型、翔实的语料 ,经过比较分析 ,从中找到了规律性的东西  相似文献   
385.
本文运用数学统计的方法,对《水浒传》中表示被动的"被"和"吃"的用法作穷尽式的描写和分析,从共时和历时两个方面突现这种被动式的消长情况、结构特点和细微差别.  相似文献   
386.
“在”和“着”演变轨迹大体上是平行的,都经历了动词-介词-动态助词-语气词不断虚化的语法化过程,句法位置和语用影响为它们的平行虚化提供了条件,而两者之间出现的差异是“在”和“着”原始意义的制约造成的。“在”和“着”的兴衰更替是语言系统自我调整的结果。  相似文献   
387.
一直以来,对介词多义性的认知研究主要是讨论其引申的认知理据,但忽略了语境的增丰作用,因而产生了井喷性多义现象。以OVER为例,基于Croft和Cruse倡导的语义动态识解理论,可以建构一个双层多义网络模型。此模型设定OVER有上位概念层与下位语境层。在上位概念层有一个主范畴及两个次范畴,分别表述为:'在上(可移动与否)','在彼'和'覆附'。这些概念是可引申的类典型范畴。此模型的上层体现Lakoff的辐射集理论,其下层综合Rosch较早的标准重合集理论。上层的类典型范畴相互关联,是由词项提示的心理实体,是语境义的引申之源。下层的引申义是源于上层的类典型范畴实时推导的结果,此结果需同时参照认知语境并融入不同的认知操作。此网络模型的特点是语境的动态性和开放性。  相似文献   
388.
《世说新语》所代表的魏晋南北朝时期,正是汉语由上古到中古的过渡时期,《世说新语》的语言又较为接近当时的口语,因此,通过对《世说新语》中某些语言现象的考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触摸到汉语发展演变的“脉搏”。本文正是通过对《世说新语》“子”的用法的考察,去探寻汉语词汇发展演变的一些规律的。  相似文献   
389.
本文对当前彝语语法研究与教学中较难处理的一些语法现象如转述代词、个词、状态词及语法术语等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新的观点。  相似文献   
390.
否定结构“无以”产生于先秦,其中,“无”是否定性无定代词,具有陈述和指称双重功能,“以”是后置介词,充当“无”和小句核心VP的联系项。“无以”主要处在VP前,作VP的状语。随着汉语双音化趋势和精密化趋势的加强,“无以”逐渐融合。现代汉语中,“无以”因为不能适应汉语表意的精密化要求而最终衰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