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22篇
  免费   8篇
  国内免费   5篇
管理学   4篇
民族学   3篇
人才学   4篇
丛书文集   68篇
理论方法论   11篇
综合类   330篇
社会学   15篇
  2024年   1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7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11篇
  2014年   32篇
  2013年   29篇
  2012年   21篇
  2011年   30篇
  2010年   28篇
  2009年   42篇
  2008年   34篇
  2007年   31篇
  2006年   26篇
  2005年   19篇
  2004年   24篇
  2003年   8篇
  2002年   14篇
  2001年   10篇
  2000年   10篇
  1999年   9篇
  1998年   6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5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2篇
  198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3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1.
《宋书》复音形容词的语用特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宋书>复音形容词的语用特点主要表现为:复音形容词的连用和对用,使语言表达更加准确、清晰;同义复音形容词的应用,使不同事物和人物的同一特性上的差异描写得淋漓尽致;品评复音形容词主要采用褒贬直书、无中生有等语用模式.  相似文献   
92.
介词框架“P…来说”的标记和话题化功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词框架"P…来说"既具有标记话题的功能,也具有将非话题成分话题化的功能。这主要受两个方面因素的影响,一是介词宾语x是否可以单独担当话题,二是介词P的虚化程度。当x可以单独承担话题功能时,"P…来说"的话语功能是标记话题;当某些虚化程度较低的介词介引的x不可以单独承担话题功能时,"P…来说"的话语功能是将x话题化。  相似文献   
93.
在"问/对+NP1+Vt+NP2"结构中,介词"问"只能接"人"宾语、"取入类"动词;"对"则可接各种宾语、不接"取入类"动词。二者用法相同之处源于上古它们同处一个固定的"问对结构"中、语法化过程相似;不同之处源于二者起点词的语义、虚化后语义滞留程度和使用频度范围等不同。  相似文献   
94.
在汉语中,虚词起着很大的作用,虽然虚词的数量有限.它的重要性却一点也不小于实词.本文主要从介词这方面着手.考察其在对外汉语教学领域的教学策略等相关问题.  相似文献   
95.
栾照钧 《秘书之友》2009,(12):36-36
《XX晨报》2009年9月1日B07版头条刊发的一则新闻的标题是: 河北法警在连执行遭围攻 被大连两级法院解救,获周永康表扬 读者看了这个标题,难免产出疑问:到底是谁获得中央政法委书记周永康的表扬?从标题语意来看,遭围攻、被解救和获表扬的应是河北法警。  相似文献   
96.
李艳 《现代交际》2009,(7):78-81
工具是一个语义范畴,工具状语是工具范畴在句法中的具体体现。“以”是古汉语中工具成分的典型标记。本文对《左传》中出现的以“以”为标志的工具状语进行调查,并把工具成分分为引进地名田邑类、武器类、实物类等类型。  相似文献   
97.
音乐作品的风格主要由旋律、和声、节奏等因素决定,而节奏的作用尤为突出。不同时代、不同地域、不同民族对音乐节奏的理解各不相同,因此,赋予节奏以不同特色。古代至巴洛克时期的音乐节奏就经历了一个复杂化、多样化的演变过程。  相似文献   
98.
对比分析“不及物动词 介词to结构”与“动词 带to不定式分句结构”的区别,总结以“vi to”构成的介词动词的主要特点,介绍“vi. to”结构的用法。  相似文献   
99.
笔者主要对英语科技文章中出现的介词in及其短语构成方式及用法进行讨论.in及其所构成的短语通常作时间或地点状语,但是在科技文章中,它的用法比较灵活.它可以作为表示方式、手段、状态的动词使用,也可以表示用来表示面积、体积、长、宽、高等,此外它还有很多固定的搭配.这就要求译者在翻译的过程要对其进行灵活处理,要注意英汉的语序问题,同时要根据in及其短语所出现的语境采取直译、意译或略译等不同的翻译技巧.  相似文献   
100.
of是英语的一个重要虚词,在应用中随处可见,它又与其他实词构成许多习语性短语。其用法多而杂,给外语学习者带来了很多的困难。因而,有必要从新的角度———语义角度加以梳理。其丰富的修辞功能尚未系统开发,需要外语学习者对它进行专门研究,在写作翻译过程中更好地理解应用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