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96篇
  免费   13篇
管理学   15篇
民族学   11篇
人才学   5篇
丛书文集   94篇
理论方法论   3篇
综合类   166篇
社会学   13篇
统计学   2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10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9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7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19篇
  2014年   14篇
  2013年   18篇
  2012年   20篇
  2011年   19篇
  2010年   15篇
  2009年   12篇
  2008年   16篇
  2007年   8篇
  2006年   14篇
  2005年   13篇
  2004年   14篇
  2003年   12篇
  2002年   12篇
  2001年   12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6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5篇
  1990年   2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0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1.
夏代的工艺美术及审美观探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就现有的考古资料来看,代的工艺美术已渗透到当时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陶器、青铜器、玉器、漆器最能体现代工艺美术的特色和成就。可以看出,代的工艺美术品体现出两种审美观:一种是普通陶器所体现出来的大众质朴率真的审美观,在造型和装饰纹样方面追求清新素雅的审美情趣;另一种是青铜器礼器造型所体现出来的庄重严肃的艺术风格,以及玉器、漆器等工艺品所体现出来的精巧、华美的审美情趣。这两种审美观正是社会性质发展变化——从原始社会进入阶级社会——的反映。  相似文献   
72.
民国时期,北实验区民众教育以民众学校作为施教机关,从文字、公民、生计、健康、休闲娱乐五方面全方位展开。民众教育的实验性特质导致了可执行阶段性目标的缺失,并未能实现教育的完全整合,因而也未能实现民众教育救国的最终目标,但民众教育适应了当时的社会环境的需要,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不仅把改造农村问题作为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关键问题,而且企图寻找一条改造农村的有效途径,力图实行民主自治制度,积极传授农民以农业科学技术,提高农民的文化水平,推行具有企业化和市场化性质的股份合作体制,显示了一种比较系统的具有一定现代化意义的农村建设教育模式。  相似文献   
73.
作为小康示范村的安徽省宿州市埇桥区刘寨村,畅通的马路、矗立的自来水塔、优质果树覆盖的丘陵坡地、中型面粉厂前涌动的车流,好日子的兴奋显而易见,村民感谢带领他们共同致富的带头人,村党支部书记、村长王化东。  相似文献   
74.
建筑节能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大计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涂逢祥 《决策》2007,(1):I0004-I0005
一、中国的气候特点与建筑规模 第一,热冬冷是中国气候的主要特点. 我国位于亚洲东部,东南濒临太平洋,背靠大陆腹地,天太阳辐射强烈,冬天西伯利亚寒流长驱南下,属于典型的大陆性季风气候,年温差很大.  相似文献   
75.
彝盉源考     
通过植物形态学与出土文物和文献资料的互证,发现薏苡文化,工业文明与农业文明统一化趋势的推动下以中原先进的青铜革命为领袖一步一步地缔造了华大统一,其顶峰就是王朝的建立。  相似文献   
76.
论语絮言     
读书和做人子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译子说:推重贤德而能改变人的容色;侍奉父母,能够竭尽全力;服事君上,能够奉献全身;和朋友相交,能信守承诺。虽说没学过什么,我必然说他是有学。  相似文献   
77.
课程该以怎样的形式完美呈现?什么样的课程才是最科学、最接地气、最富魅力的?历代的课程学者们,从未中断过此类思考。丏尊也参与了对课程的思考与建构,他对语文课程内涵有独特理解:指向“灵肉一致,陶养成人”的课程灵魂观;“工具性、人文性、言语性混融自在”的语文性质观;注重精深理解与自由表达相谐的语文课程目标观;追求语文课程与人相融,“滚雪球”式学养积淀,历史与现实打通,学习与生活打通,学科与学科打通,问学与自学结合等极具现代感的语文课程形式美学观,以及集西方“儿童中心”、“社会中心”、“学问中心”课程论之所长,而又有本土化的个性建构。丏尊丰富而立体的语文课程形式美学,对当下如何更好地建设、发展语文课程,一直有着丰富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78.
《南都学坛》2015,(5):20-23
依据已有的研究成果可知,在《禹贡》等文献所记"九州"名称具体化之前,"九州"的地域范围基本指的就是先秦文献所说的"有之居",且"后"为"九州"的对音,由此可见,"禹画为九州"的传说应当略有一些较为可信的历史素材和依据,并非为周代人的凭空杜撰。再依据文献记载和田野考古资料进行考证得知,族早期活动中心位于河南嵩山南北,从而对姜亮夫先生早年阐发的"冀州即九州"说提出重大质疑。战国时期《禹贡》《周礼·职方氏》《吕氏春秋·有始》等文献中名称具体化的"九州"是以战国时期存在的几个大国、古国为基础,其和"禹画九州"的传说毫不相涉。关于"九州"的讨论,众多学者往往受前期研究的影响,先入为主进而得出结论,这种"走出疑古时代"错误理论误导下的盲目信古、复古,必然给中国古史研究造成一系列新的混乱,极不利于"禹画九州"传说之后诸多真实历史信息的科学揭发。  相似文献   
79.
吴均 《中国藏学》2006,(2):111-119
本文在驳斥关于藏族族源之奇谈怪论后,着重指出藏语中的“嘉”((?))为“”(举下切)的对音, 并从民族来源传说、宗教文化、习俗、语言等方面论证唐初青康地区的羌人与吐蕃是语言相同、宗教相同、文化渊源一致的蕃人部落。  相似文献   
80.
高波 《西域研究》2014,(2):120-126
"论辩体"是维吾尔族诗歌中的常见现象,其"冬对话"的早期形式,源自古代突厥人特定的地理生存环境及受其影响的生产方式和心灵状态。"论辩体"诗歌有利于拓展文学表现空间、有利于深化辨证思维、有利于生动直观的表现,因此后世诗人们不断传承运用进而使其成为一种源远流长的传统。受社会发展和宗教观念的影响,"论辩体"诗歌在历史的传承中一方面不断扩展比拟要素和表现内涵,另一方面则保留"拟人化"而淡化褪去了其中的"泛神化"因素。一种文学形式的缘起、传承和发展,蕴含折射着一种民族心灵和民族性情的缘起、传承和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