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910篇
  免费   80篇
  国内免费   21篇
管理学   143篇
劳动科学   7篇
民族学   61篇
人才学   56篇
人口学   6篇
丛书文集   519篇
理论方法论   106篇
综合类   1898篇
社会学   165篇
统计学   50篇
  2024年   13篇
  2023年   41篇
  2022年   51篇
  2021年   72篇
  2020年   74篇
  2019年   73篇
  2018年   45篇
  2017年   46篇
  2016年   70篇
  2015年   104篇
  2014年   214篇
  2013年   190篇
  2012年   184篇
  2011年   200篇
  2010年   202篇
  2009年   198篇
  2008年   231篇
  2007年   165篇
  2006年   141篇
  2005年   132篇
  2004年   97篇
  2003年   97篇
  2002年   91篇
  2001年   81篇
  2000年   55篇
  1999年   37篇
  1998年   25篇
  1997年   29篇
  1996年   15篇
  1995年   6篇
  1994年   11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5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6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01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81.
英汉翻译中的补偿手段及其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由于英汉语言和文化的差异,在翻译过程中会存在不可译现象,补偿是解决不可译现象的有 效手段。文章从对不可译现象的分析入手,将不可译分为语音音韵的不可译、形态的不可译 、语意的不可译和文化的不可译,并结合权威学者对补偿的分类和大量实例,详细分析了补 偿针对各种不可译现象的具体应用。  相似文献   
182.
《徒然草》是日本古代随笔的双璧之一。国内的相关研究主要集中在分析其思想性及中国古籍对其的影响上,对译本的研究很少。周作人和郁达夫的译者主体性对《徒然草》中译本差异形成了一定的影响。两者的译文都采用白话文,但周的译文夹带一些文言句式,语言风格略有差异。两者的译文对第七段中日本美学概念"もののあわれ"的翻译是介于"正译"与"误译"间的"缺陷翻译";郁达夫所呈现的第五段译文从语言学角度来说是对原文"破坏性的叛逆";第三段中两者译文中描绘的男子形象也大为不同;第八段中两者对久米仙人失其神通的态度也不同。两者的部分译文从语言学角度来看或为误译或可称"缺陷翻译",但都是译者在尊重原作的前提下融入了翻译主体的自觉后的表现,可见译者在自我修养和思想参照体系内对原文进行接受、内化和再现过程中的主体性选择的痕迹。  相似文献   
183.
意境既基于意象,又超然于意象之表。意象是美的本体形态,意境体现了意象的总体效果、内在层次和风格特征。意境的风格特征与主体的气质和格调等有关。意境的层次取决于主体的内在性情、修养和格调,体现出整体性特点。意境寓于意象之中,所有的意境,都不能脱离具体的象而存在,"象外之象"有力地拓展了意境的表现力。意境是在物我互动中成就的,是外境与主体心灵之境的统一。心物交融成就了意境。王昌龄所谓的三境说,是在物境与情境的统一中创构意境。艺术作品中的意境必须通过具体的意象加以呈现。主体心灵对外在景致的点化,化成一片灵境,而在艺术品中,这种灵境则通过巧妙的构思和语言传达实现。  相似文献   
184.
李健 《人文杂志》2020,(2):90-98
"思"与"境"是唐代美学的一个极其重要的理论贡献。王昌龄较早提出并阐释"三格"(三思)与"三境",赋予"思"与"境"以诗学、美学的意蕴。后来,唐代关于"思"与"境"的认识大都以此为基准,不断地充实着"思"与"境"的美学内涵。刘禹锡阐发了"境生于象外",皎然提出"取境",司空图倡导象外之象、景外之景、味外之旨、思与境偕,这些都是"思"与"境"问题的理论延伸。"思"是神思,也是构思;"境"是境象,也是意境。然而,其意涵又并非如此单纯,"思"与"境"关涉到景、象、味。唐代美学家以自己的审美卓见深化了对景、象、味的认识,不仅丰富了唐代的美学思想,也丰富了中国古代的美学思想。文学艺术的审美创造是一个由感生"思"、感物得"境"的过程,最终的目标是实现"思与境偕"。把"思"与"境"联系在一起,主张"思与境偕",是唐代美学的杰出贡献,对中国美学意境论的影响极为深远。  相似文献   
185.
20世纪五六十年代,美籍华裔学者夏志清受当时冷战格局影响,用当时流行的"新批评"方法来评价中国现代文学,其突出的特征是将中国现代文学看作是在世界文学谱系之外。20世纪80年代以来,美国中国文学史强调从中国内部与文学价值等角度来研究中国现代文学。近年来,美国中国文学史观念不断更新,文学史家打破整体历史观,采用跨文化研究方法,将中国文学看作是处于变动的"世界中"的文学,这有助于重新定位中国文学在世界文学史上的地位。  相似文献   
186.
集群知识溢出的竞争力提升效应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李琳 《社科纵横》2005,20(1):38-39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 ,集群知识溢出效应成为集群研究领域的前沿。一直以来 ,学术界对集群内部与集群外部知识溢出的研究呈现出明显的非对称性 ,对集群外部知识溢出的探讨显得明显不足。本文首先阐释了集群内部知识溢出的创新效率、创新能力提升效应以及集群内部默会性知识的激活效应 ,然后指出 ,集群持续竞争优势的形成还有赖外部知识溢出的获取与利用 ,集群吸收能力是有效利用外部知识的关键。  相似文献   
187.
张吉琳 《社科纵横》2006,21(1):115-116
言意论是中国古代哲学的重要理论,在经历了从先秦到魏晋由哲学思辨的发展逐渐进入到美学和文学理论领域,成为中国古代美学、文学理论的一个重要范畴,同时它的形成和发展对中国古代美学和文论产生了重大影响,其中它对意境论的影响更为明显,二者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本文力图从对言意论的发展入手来探明这一理论对意境论所产生的影响及作用。  相似文献   
188.
英语学习教材的选择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学习者的英语学习,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外研版英语教材的应用变得越来越广泛,在教学过程中本人使用外研版英语教材也已经有七个年头。为了更好地使用外研版英语教材,保证学生能够更好地投入到英语学习当中,对外研版高中英语教材的分析就显得尤其重要。本文重点是在于分析教材而不是评论教材。本文主要从外研版高中英语教材是否达到《新课程标准》的教材设置要求,教材的主要特色,教材基本框架设计,教材设计的优缺点和外研版英语教材使用心得几个方面来对外研版高中英语教材进行分析,并希望对以后的使用该英语教材的教育者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189.
可译与不可译这两个概念之间的关系,就如硬币的两面,是看待同一问题的两个不同角度。社会生活的共同性和人类思维的同一性,构成了可译存在的理论依据。但只要文化差异和科技进步程度等方面的差别存在,不可译就势必会继续存在下去。可译或不可译的程度高低不是绝对的,而是动态的,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在翻译工作中,我们应在尊重文化差异的基础上,采用各种可能的方法,尽量提高可译度,保证文本中的信息得到尽可能完整的传递。  相似文献   
190.
本文是中南大学文理研究基金资助项目《钱钟书的翻译理论与西语雅译》一书的序言。旷世奇才钱钟书不仅是著名散文家、小说家、文学研究家 ,而且也是誉满译界的翻译理论家与实践家。本文对其译论、译绩、译技及西语雅译进行了阐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