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7篇
  免费   13篇
  国内免费   1篇
管理学   2篇
民族学   12篇
人才学   1篇
丛书文集   36篇
理论方法论   13篇
综合类   70篇
社会学   6篇
统计学   1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9篇
  2012年   9篇
  2011年   11篇
  2010年   15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10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3篇
  1997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01.
在佛法的宗教化和宗教的世俗化过程中,普通信众会或多或少遇到理智上不能究竟的问题。尽管理智与情感在一个人开始信仰某一教义以及在日常生活中保持这样的信仰等过程中到底扮演怎样的角色仍然是个谜,但是,如果没有勤专修行带来的对教旨的印证,这些问题将转化为一种不确定的怀疑,将导致新的烦恼,而且也会阻碍对道德的自觉。本文试图对源信、法然和亲鸾三人有关著作的比较中揭示早期日本净土思想发展变化的特点,从而帮助人们理解当今日本佛教界一些独特现象  相似文献   
102.
杜甫早年即修习禅宗法门,晚年亦"不落旁门小乘"。杜甫的生命意识与人性关怀,深契大乘义学度己度人、悲智双修的精神主张。中国大乘佛法所确立的积极人生的落脚点,转身回向的实践精神,与根植在杜甫头脑中的"民胞物与"的儒家思想不谋而合。综观杜甫一生,始终以一个精神探索者的身份,汲取佛禅智慧,一为"己"求心灵慰藉;一为"群"寻救世良方。  相似文献   
103.
杜甫自言其早年即“身许双峰寺,门求七祖禅”,晚年自语“永愿坐长夏,将衰栖大乘”,诗中更有“师粲可”、“依迦叶”等语句,可知诗人追求的是大乘佛法.杜集中与佛法感触相通之禅诗近50首,与大乘义学思想关联密切,除了对“无常”、“无我”等原始佛理的解悟外,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对“性空幻有”之般若空观的体证;第二,对“空有相即”之大乘中道观的活泼机用;第三,对生活的现实态度、乐观精神以及仁者情怀与回向人生、自利利他、弘济众生的大乘精神主张不谋而合,亦是践行着大乘“实相涅槃”学说.  相似文献   
104.
阿赖耶识缘起成立种子与现行互相熏习,《大乘起信论》说真如与无明互相熏习,两种熏习方式各有其对于熏习的不同定义。建立在染净熏习基础上的如来藏缘起与建立在种现熏习基础上的阿赖耶识缘起是两种不同的理论体系。其中的理论关键是,由于真如无始无终,无明无始有终,如来藏缘起并不存在一个由真如生起无明的阶段。因此如来藏缘起并不存在一因、无因生果与不平等因生果的问题。两种缘起之间的差异,只是理论形态上的,其根本原则保持了内在的一致。  相似文献   
105.
佛教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佛教分为大乘佛教、小乘佛教和藏传佛教。大乘佛教和小乘佛教在基本教义和戒律上大体一致,但也存在不同。对二者进行比较有助于增进广大读者对宗教常识的了解。  相似文献   
106.
“佛学第一入门书”《大乘起信论》在20世纪最初十年两度英译,也引起了教、学两界的关注,其中,李提摩太以耶释佛的翻译方式更是引起了众多关注和争议。文章探讨了译本以耶释佛背后的价值取向以及李氏以耶释佛的表现形式,并尝试以新历史主义的方法考察文本背后的意识形态与历史、文化语境,进而发掘和肯定了译本的文化建构意义。  相似文献   
107.
池田大作根植于东方文明的土壤并立足于佛法的普遍性生命观,提出了万事万物作为一个相互联系的整体而存在,因此他认为:要解决现代人类面临的时代危机,必须以整体主义来协调人与自然之间、人与人之间、精神与肉体之间的关系;同时,发展科学技术离不开整体思维;要解决人类的全球性问题必然要求东西方文化的融合,并且世界的一体化离不开"世界公民"的培养。池田先生的这一整体主义文明观颇具东方特色,是东方思想家对21世纪文明发展的一种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108.
杜诗民胞物与、爱及天下的悲悯情怀,超越了儒家忠君爱民、忧国忧民的阐释范畴。杜诗中最具“诗史”风貌的纪事诗、纪行诗所展现的为民请命、热爱生灵的品格,以及一生执着的济世之心与一贯所走的现实之路,深契大乘佛教不住涅槃、关注人间、饶益众生、利乐有情的精神主张。杜诗由是超越了时空的局限与时政的狭隘,蕴藉着铺天盖地的气力,呈现出大慈悲、大关怀的气象,无愧“诗史”盛誉。  相似文献   
109.
在太虚大师的"法界圆觉学"中,《楞伽经》占据了核心的地位。因此,《楞伽经》的宗旨——"诸法皆幻",亦可视为"人生佛教"之立宗。无独有偶,将佛法传入吐蕃的寂护,亦依据《楞伽经》之"幻"义,为藏传佛教奠定了教理基础。他们对于"诸法皆幻"的具体含义的阐释虽有不同,却都以"如来藏"为依,可谓大同小异。将两家学说加以比较,可以看到印、汉、藏三传佛法本自一味,"世界佛教"原本在兹,无需"建立"。同时,亦可为如何激活传统佛教的活力寻得广阔视野。  相似文献   
110.
蒋海怒 《东南学术》2006,(5):110-115
"本觉"逻辑是中国宗教哲学的主导范式(心性学)的本质架构和理念预设,是儒佛道哲学的"公共模型",儒佛道哲学的发展史因此呈现为"本觉逻辑"共时态建构史.孟子"良知本心说"及<大乘起信论>的"真如缘起论"是"本觉"逻辑的典范理论.在现代性视域中,"本觉"逻辑被持续重建,并在观念生态学意义上由古典样态向现代样态转变:它一方面被改造为激进的现代性"革命"话语,另一方面则酿就了"西方中心主义"知识体系下的"反转式"现代中国宗教哲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