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8篇
  免费   13篇
  国内免费   1篇
管理学   2篇
民族学   12篇
人才学   1篇
丛书文集   37篇
理论方法论   13篇
综合类   70篇
社会学   6篇
统计学   1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9篇
  2012年   9篇
  2011年   11篇
  2010年   15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10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3篇
  1997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41.
东晋南朝时期,会稽地区形成了一个由外籍和本土文化名人组成,几代家门相承、师友相传,并有大致相同精神追求的文人群体.该群体的出现,有赖于会稽深厚的文化沉积、富庶的经济条件和优美的自然环境.会稽山水对文人的生活、交游、创作都产生了重要影响.会稽文人深受般若、老庄濡染,儒学与佛法玄理交融,成为时尚.  相似文献   
42.
<正>佛耶对话:大乘基督教神学游斌:你最近主讲伯明翰大学的"吉百利讲座",请问这是一个什么性质的讲座?你将在这个讲座上发表的讲演整理出版,也就是你的新书《大乘基督教神学》,可否简单地介绍一下你的主要观点是什么?它在宗教对话方面做了哪些新的尝试呢?  相似文献   
43.
宗教是印度历史的重心,使古代印度文明带有浓厚的宗教特色,在古印度先后产生了拜物教、吠陀教、婆罗门教和佛教,并通过双向性贸易往来和向东南亚移民,使印度的宗教文化传入东南亚,并对东南亚的政治、宗教、文化、艺术、风俗、建筑、雕刻等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相似文献   
44.
早期大乘佛教是东方哲学史、文化史研究中的难点之一,它的起源至今尚未有一个明确的结论,对大乘佛教的研究必须依靠汉译佛典来进行是它的突出特点。一方面大乘佛教把唯心主义的思想推向了神秘主义的信仰高度,另一面它又具有世俗化的思想内涵。无论在印度哲学史的探究方面,还是在中国哲学史、佛教史的研究领域,都是一个需要理清和打通的认识环节  相似文献   
45.
46.
公元3~4世纪印度著名智者龙树是印度乃至世界佛教发展史上一个至关重要的人物。龙树创立了大乘空宗,对佛教的理论和实际修行由小乘转入大乘起了决定作用。龙树的许多重要思想(如“八不缘起”、“实相涅槃”等)都被后世佛教的显密各宗当作自己的理论渊源,被推为“释迦第二”。  相似文献   
47.
佛教文化不是悲观厌世的文化,佛教文化是积极精进的文化。佛教从古印度传入中国,至今有近两千年的历史。这种古老的文化之所以能在中国大地上生生不息、传扬光大,就是因为佛教文化契合了中国文化奋勇进取的精神。因缘法则启迪人们厚植人生幸福之源。两千多年前,佛陀释迦牟尼在菩提树下,经过苦苦思索,证得了宇宙万物运行的根本法则。佛陀说,宇宙间的一切都是因缘际会、因缘和合的产物,  相似文献   
48.
针对学界对诗僧的界定的模糊,论者重新进行了界说,并审视了东晋文人与僧人的诗歌,得出它们共用了一个相同或相似的话语系统的结论.东晋诗僧的出现,忽如一夜春风来.究其原因,主要是老庄玄学与大乘佛学的契合交通为僧人与文人搭建了一个平等对话的平台,而大规模的对话及对话与赋诗同步,直接导致了诗僧的出现,并形成了东晋诗僧与文人诗歌话语系统的同一性或相似性.  相似文献   
49.
两宋之际名臣李纲与佛教的关系较少为人关注,其实,李纲有很深的佛教信仰和佛学修为,大乘佛教"真心"思想对其个人生活和文艺观均有潜移默化的影响.李纲以"一心"融通三教,主张文道一如,强调发于心性的"养气"说,推重诗文中融通儒释的君子品格,突出心悟、 重视自我等一系列文艺主张,均建立在对"真心"的深刻体察上,其本人可谓大乘佛教心性论影响宋代文人的典型.通过"真心"思想与李纲之间关系的探讨,亦有助于全面考察李纲的哲学和文艺思想.  相似文献   
50.
古松亦菩提     
柳再义 《社区》2012,(20):26-26
相传明朝年间.有位秀才乡试屡试不中。此次乡试放榜亦名落孙山。愁闷之余,信步来到一古禅寺。秀才无心参禅,亦无意阅览佛法和风光。唯呆立一古松下,口作吁叹之声。寺内方丈见此情境,合十问曰:“施主莫非为榜上无名而惆怅?”见秀才面露惊愕,方丈拈须一笑:“施主着儒生衣冠,放榜之日面露愁容.必为榜上无名而负寒窗之苦。”秀才面露羞愧之色:“老方丈所猜不错,学生十年寒窗。九栽遨游。读圣贤之书,习兵法列阵,非为功名利禄。实为自幼立下鸿鹄之志,而今屡试不中,报国无门,为此羞愧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