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7篇
  免费   13篇
  国内免费   1篇
管理学   2篇
民族学   12篇
人才学   1篇
丛书文集   36篇
理论方法论   13篇
综合类   70篇
社会学   6篇
统计学   1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9篇
  2012年   9篇
  2011年   11篇
  2010年   15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10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3篇
  1997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1.
池田大作根植于东方文明的土壤并立足于佛法的普遍性生命观,提出了万事万物作为一个相互联系的整体而存在,因此他认为:要解决现代人类面临的时代危机,必须以整体主义来协调人与自然之间、人与人之间、精神与肉体之间的关系;同时,发展科学技术离不开整体思维;要解决人类的全球性问题必然要求东西方文化的融合,并且世界的一体化离不开"世界公民"的培养。池田先生的这一整体主义文明观颇具东方特色,是东方思想家对21世纪文明发展的一种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92.
现存的《大乘起信论序》署名为"扬州僧智恺作"。然而,智恺是真谛的高足,文中所出现的诸多错误,不应该出自他的笔下。因而,笔者推定此文并非智恺所作,而是有人凭借《起信论》抄本上的一个"题记"而敷衍的,成文于唐代法藏之前。陈寅恪先生曾经指出,此文中包含着一些真史料,也可由此得到解释。具体而言真谛与萧勃在一起的时间与《序》所记载的翻译时间、地点是一致的。有关承圣三年的干支问题,靖迈《古今译经图记》以及法藏《大乘起信论义记》是正确的。《大乘起信论序》所记的干支是否正确,还不能确定。  相似文献   
93.
杨杰 《中国藏学》2015,(2):127-135
在著名的汉译藏传密教文献集成《大乘要道密集》中,收录有一篇宁玛派文献《服石要门》。本文首先对该文本的藏文原本的出处及其所属的教法系统作了初步的分析,继而在藏汉文本对勘的基础上,为读者提供一个新译本。最后通过借助宁玛派相关的道次第论著,详细解读了该文本所涉修法的具体内涵与旨趣,并对该修法在宁玛派乃至整个藏传密教中的地位与意义作了综合评价。  相似文献   
94.
龙树自幼聪明好学,著述颇丰。龙树及其传人对大乘思想进行了总结、发展和弘扬,并创立了中观派。龙树思想集中于他著的《中观》一书中。他提出了“八不缘起”和“实相涅”,从中反映出了龙树思想的核心部分。他的思想与学说是在他的传人的弘扬下,才在更大范围不断地扩展起来  相似文献   
95.
任何传统文化都是可分析的,有精华,也有糟粕。对精华,无疑应该继承发扬。对糟粕,当然应该批判剔除。剔除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有害成分,不仅要读"德赛"新经,而且要读佛法旧经。以民主观念破专制主义;以众生平等破等级制度;以法无定法破独断教条;以无相忏悔破隐讳护短,使中国文化永葆健康、青春。  相似文献   
96.
佛教分大乘和小乘,大乘佛教中又分显宗和密宗。由印度传人西藏并广为传播的是大乘佛教,其中密宗较为兴盛,提倡显密共修,先显后密。藏语称密宗作“桑俄”,意为“秘密真言”。密宗的发达是藏传佛教重要特点之一。十三世纪初,佛教在印度泯灭后,唯有藏传佛教保留了密宗四部修习的完整形态。藏传佛教密宗有自己的传承,在所重经典、修习次第、仪轨、制度等方面也有其独到之处。  相似文献   
97.
《大乘要道密集》与西夏王朝的藏传佛教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陈庆英 《中国藏学》2003,(3):94-106
11世纪藏传佛教再次兴起后 ,各个教派向东面和北面发展 ,西夏王室崇信藏传佛教 ,封授藏族僧人为帝师、国师。《大乘要道密集》中所收的藏传密法法本的汉译文 ,有一部分是在西夏的宫廷中翻译成汉文的 ,有一部分是在元朝的宫廷中翻译成汉文的 ,由此可见宋元时中国民族间的宗教文化交流的广度和相互影响的深远。  相似文献   
98.
刘因灿  郭文 《船山学刊》2013,(4):133-137
戒律为中国佛教各宗共持之法门,因而宋代华严学僧在恢弘华严教学时,也兼修戒律学,可以净源、观复、普观为代表。净源和观复的戒律学研究主要围绕《遗教经论》展开,他们从大乘佛教立场并结合华严思想史,判定《遗教经》《遗教经论》为大乘经典。同时,净源对律宗、华严两宗观法的比较与评判以及观复围绕《盂兰盆经》的藏乘判摄问题对元照展开的批判表现出宋代华严学僧的宗派立场,同时也折射了宋代律宗与华严宗的微妙关系。  相似文献   
99.
传统佛教价值观是围绕解脱的追求展开的.佛教解脱论本身包含出世与入世双重维度,在不同历史时期有不同的表现形态.佛教对精神解脱的追求对于转变当代物质主义价值观具有纠偏作用;佛教价值观的入世维度及其朝向关注人心、人生以及人间的历史发展趋势,为当代佛教实现由"心解脱"向"境解脱"的生态转型提供了思想基础.生态佛学的"境解脱"观念是与"心解脱"密切相关的."境解脱"既是指生态环境从人的贪欲、掠夺中解脱出来,又是指生态环境自身价值的实现.  相似文献   
100.
松本文三郎的《弥勒净土论》误解了早期佛经中的记载,混淆了过去佛、现在佛、未来佛的关系,在此错误的前提下否定弥勒信仰起源于小乘佛教,认为其受到了后世大乘思想的影响。松本文三郎以义净记载印度小乘佛教不礼菩萨、不读大乘经,来证明小乘佛教一开始就没有菩萨信仰,其理由不成立。实际上,弥勒信仰起源于小乘佛教时期。小乘佛教内部孕育了大乘佛教,其中弥勒信仰是大乘佛教的重要源头。松本文三郎的弥勒信仰起源论观点有误、证据不足,实为倒果为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