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335篇
  免费   65篇
  国内免费   27篇
管理学   171篇
劳动科学   5篇
民族学   37篇
人才学   52篇
人口学   5篇
丛书文集   978篇
理论方法论   141篇
综合类   1850篇
社会学   173篇
统计学   15篇
  2024年   7篇
  2023年   29篇
  2022年   40篇
  2021年   46篇
  2020年   42篇
  2019年   27篇
  2018年   18篇
  2017年   39篇
  2016年   58篇
  2015年   95篇
  2014年   210篇
  2013年   221篇
  2012年   303篇
  2011年   372篇
  2010年   305篇
  2009年   203篇
  2008年   261篇
  2007年   174篇
  2006年   163篇
  2005年   167篇
  2004年   115篇
  2003年   124篇
  2002年   149篇
  2001年   102篇
  2000年   60篇
  1999年   31篇
  1998年   21篇
  1997年   15篇
  1996年   11篇
  1995年   11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342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现代社会,传播技术对艺术的影响不可避免。现代传播技术中的艺术出现了一些新的特点:主流艺术形式随着技术的发展而变化,艺术的大众化趋势,艺术价值在审美与功利之间难以寻找平衡点及艺术教化功能的弱化与强化等。  相似文献   
12.
求真是科举研究超升为科举学的原始驱动力,也是年轻的科举学逐步走向成熟必须坚守的品格。为了求真,研究者首要的任务是为科举制正名,还历史以本来面貌;在求真的过程中,要坚守“只问是非,不计利害”的科学精神,抱有对历史“了解之同情”的学术态度,坚持“多元与会通”的研究范式。  相似文献   
13.
教学质量是学校办学的生命,要提高地方高校的教学质量,首先必须对大众化高等教育的教学质量有一个正确的认识,明确教学质量应该围绕其办学的实际职能进行评估;其次要采取全员参与教学质量管理、全过程的质量控制以及建立合适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和激励机制,采取全方位的质量监控与评估等一系列措施。此外,必须认真对我国的高等教育进行研究,深入进行教学改革,促进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  相似文献   
14.
刘守华先生自20世纪中期以来,一直坚持学术研究的民族立场,致力于民间文学研究,他相继完成的5部故事学著作都具有开拓性意义,从而奠定了他在当代中国故事学领域的先行者地位;并逐步形成了自己独立的学术个性--整合与原创,这既是刘先生学术品格的基本维度,也是他在中国故事学领域倡导并积极实践的意义独特的学术理念.这对于当代学术界重申学术创新、强化学术品格具有启迪意义.  相似文献   
15.
清官文学的成因是现实苦难的显影、民众诉说苦难心理以及文人拯救苦难情怀三者的合一。通过清官文 学的成因分析表明,清官文学的产生完全是文学自身生态机制作用下的结果。清官文学的合理价值集中表现为 它的现实品格。  相似文献   
16.
在当今数字时代兴起了国学热,但这股国学热潮面临着大众化与保真的两难困境。破解这一困境,必须充分利用数字时代的传播优势,各方齐心协力,在广泛传播的前提下求真、求实,这才是国学健康发展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17.
自从1901年以来,美国一直大力发展社区学院,对推动美国高等教育事业蓬勃发展和实现高等教育大众化做出了巨大历史性贡献.美国创办社区学院促进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历史性经验,对中国发展高等教育有一定启示.  相似文献   
18.
女作家张爱玲和苏青的文学创作 ,以鲜明的性别意识和独特的女性视角与观照方式 ,致力于市民阶层生存智慧和市民文化趣味的展露抒写 ,独具“市民文化的女性言说”的显明特征。张爱玲的“女性言说” ,隐隐透射出市民文化之精髓 ,苏青的“女性话语” ,也无不以“市民话语”的模式叙述 ,这使她们的女性文学创作具有有别于西方同类作家的宏阔眼光和哲理观照 ,饱含了市民的生存智慧和文化趣味  相似文献   
19.
论当前媒体散文的特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媒体散文是市场经济迅速发展、传播方式不断变化的产物,它具有大众化、都市化、休闲性、时尚性的特点。  相似文献   
20.
从文学事件及其社会历史影响的角度来看,对于"萧也牧创作倾向"和他的小说<我们夫妇之间>的批判,要害在于开了当代中国文学史上文化问题政治化解决的先例.这一点已成为研究者的共识.但从精神文化史的角度看,"萧也牧创作倾向"的相关作品以及对它们批判和鸣冤叫屈等一系列历史现象之间,实际上存在着一种被忽略了的悲剧性的意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