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序方式: 共有14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巴金(1904~2005)的老朋友潘际垌被派到香港《大公报》编副刊,他托黄裳向巴金约稿,正好当时社会上对日本电影《望乡》议论纷纷,批评声一片,巴金恰恰看过这部电影,认为影片不错,就于1978年11-月30日晚上写了篇文章,这就是《随想录》中的第一篇《谈(望乡)》。后来巴金觉得有很多想法需要表达,就在《大公报》上开设一个专栏,一篇篇写下去,一共写了150篇。 相似文献
22.
23.
24.
周淋燕 《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2(5):329-330
20世纪初是近代长沙社会转型时期,其社会生活各个方面发生了很大变化。20世纪初长沙的主力报是《大公报》,因此它是我们探寻当时长沙社会生活的主要资料。通过对当时《大公报》广告的分析与解读,我们可以发现20世纪初长沙人们的社会生活在生活内容,各种社会意识,教育,慈善等各个方面都发生了很多变化。并呈现出一派新旧交替的气象。重新审视这些精彩纷呈的广告现象,可以为长沙近代史的研究打开了一个全新的窗口,为史学研究做出有益的贡献。 相似文献
25.
创新:《大公报》留给天津文化的记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中国新闻事业史上《,大公报》创造了许多第一,铸就了中文民营报业的辉煌。源源不绝的文化创新,是《大公报》能够获得成功的一个重要原因。近代天津比起全国知名的文化名城自愧弗如,但《大公报》依托繁荣的经济,宽松的政治,有现代通讯条件的环境,吸纳了全国的文化精英,创出了天津文化的名牌。 相似文献
26.
本文以《大公报》中的几位著名女编辑、记者为中心,探讨知识女性在中国近代社会转型中如何走出传统大家庭,接受新式教育,步入社会,成为职业女性,及各自婚姻家庭的实际状况,并对其家庭角色做类型分析,进一步解读知识女性所承担的社会使命和所扮演的家庭角色 相似文献
27.
1920年1月底至2月初,上海厚生纱厂到湖南招收女工一事在湖南省会长沙引起了强烈反响,社会各界在长沙《大公报》、《湖南日报》、上海《时事新报》、《星期评论》等报刊上就此事展开了激烈辩论。时任《新青年》主编的陈独秀选择其中的15篇文章,加上自己的评论《我的意见》一起以“上海厚生纱厂湖南女工问题”编入《新青年》的劳动节纪念号(第七卷第六号),这组文章反响甚大,影响深远。后人甚至认为此文标志着陈独秀马克思主义思想的初步形成。而参与其中的穆藕初、朱执信等都是中国近代史上的风云人物。朱执信(1885-1920)是孙中山先… 相似文献
28.
一、九一八后,湖南抗战文化运动对全国抗战文化起了催生和助推作用,对省政和南京当局向抗日方面转化起了重要的先导和催化作用1931年9月23日,素具“心忧天下”、“敢为人先”湖湘文化精神的湖南人民获悉日军侵占沈阳的消息后,即有200多个学生、教师、工人宣传队走上街头,宣讲九一八事变真相。湖南《大公报》、《通俗日报》、《工人报》、《全民日报》等大小报纸连续报导日本侵占东北的消息和全国各地游行示威情况,发表各群众团体宣言通电。9月25日,长沙教师、学生、工商各界群众近20万人举行湖南人民反对日本武装侵辽示威大会,声讨日本侵华… 相似文献
29.
客观主义的幻灭和《大公报》的历史话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小骂大帮忙"曾经长期被用来作为对新记《大公报》所持的评价。本文从办报理念和实际操作的历史表现两个层面来对《大公报》这一历史评价重新进行审视与分析,认为《大公报》的历史作为并非是"小骂大帮忙"寥寥数字可以概括的,并提出历史遗产的真正意义与价值所在。 相似文献
30.
《大公报》与南京政府初期之裁兵运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南京国民政府成立之后,随着北伐成功以及中国形式上统一,裁兵运动重新提上议事日程.<大公报>认为裁兵不仅反映了民众呼声,亦是救民众于灾难之中的一项重要行动,遂担当起舆论鼓吹的角色,为裁兵运动大声疾呼,力图促进各界人士共同推动裁兵事业取得应有之绩效或实质性进展.该报详细报道了裁兵运动发展的全程并连篇累牍地发表评论,比较全面地分析了此次裁兵的缘起及其失败的后果.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