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9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篇
管理学   3篇
丛书文集   7篇
理论方法论   1篇
综合类   18篇
社会学   1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1篇
  199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1.
戴望舒诗歌的抒情主体形象非常鲜明,诗中的“我”多愁善感、软弱被动,总摆脱不了寂寞彷徨。在尝试和外部世界进行交流的过程中,“我”祈求“她”或她们、它或它们、“你”或“你们”的理解、关爱和融合。“我”从对方获取认同,确认自身价值。然而通常“我”是“单恋”着,遭到对方的漠视乃至遗弃,只能让灵魂不断漂泊,处于无所归依的境地。  相似文献   
12.
龚晓康 《中州学刊》2023,(3):123-130
身心关系为中西哲学最为重要的论题之一。王阳明认为“身心意知物是一件”,身、心、意、知、物五者和合一体而不能相分离,共同构成了“与天地万物为一体”之“真己”,亦即“大我”。“大我”为前对象化、前认知化、前理论化的源初场域:其“心”为源初场域之神感神应,其“身”为源初场域的全幅显现。由于意识的自我对象化作用,人执定形体而落入“躯壳的己”亦即“小我”之中:“身”成为与心、意、知、物相对待的生理基础,“意”成为与身、心、知、物相对待的心理活动,进而两者有“非一非异”之关系。王阳明关于身心问题的讨论,重点不在于“小我”层面生理与心理交互作用下的感受与认知,而在于回归源初“大我”以实现生命的究竟安顿,这关涉宇宙论、本体论、功夫论等更为宏大的视域。就此而言,中西哲学关于身心问题的讨论有相互借鉴的可能。  相似文献   
13.
白岩松 《社区》2014,(35):23-23
有很多年轻人会问我,说现在社会都是凭父亲、有关系、看相貌等等。我就问他,凭父亲,起码还得有父亲,我八岁的时候,父亲就去世了,我母亲一个人带大我们哥俩。我们在内蒙古偏远的地方长大。我在北京没有一个亲戚,我没有因为自己的工作送过一回礼,我不也走到了今天吗?  相似文献   
14.
大我意识、英雄情结、史诗品格是朦胧诗人江河诗歌显著的美学特征。其中,英雄情节与大我意识并行不悖,是大我意识的内在灵魂,而史诗品格则是容纳大我意识与英雄情结的最佳载体。  相似文献   
15.
文章通过比较歌德与郭沫若的泛神论思想,突出了二位文学巨匠的共同追求--神即自然,自然即本体表现的"物我合一"的"大我"普遍圆满人格,并分别从民主的改良性和民主的斗争性的人格圆满定位中,确定"大我"的特殊具体涵义.  相似文献   
16.
中华民族共同体是中华民族理论体系的标识性概念。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概念,潜藏着中华民族话语深刻的伦理诉求,即中华民族大我身份优先于多元民族的文化身份,中华民族大我利益优先于多元民族的群体利益,中华民族的政治忠诚优先于多元民族的民族认同。中华民族共同体虽然强调“大我优先”,强调权利不是先验的产物,是义务在先的效能回馈;但是也没有忽略“个体正当权利”和“少数群体权利”。个体唯有秉持义务本位,致力于中华民族至善生活的追求,才能真正实现自我的正当权利。各民族群体唯有共同团结奋斗,致力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才能在共同富裕之中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  相似文献   
17.
陈星宇 《求是学刊》2020,47(1):147-155
在"朦胧诗"论争甫发生的1980至1982年间,论争的核心尚不在青年诗人的叛逆性问题,而在他们是否有资格忝列"人民文学"传统。公刘和谢冕都着意调整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文艺原则。公刘把握"人民的悲欢"以为评价原则。在对"人民"诗学的掘用上,谢冕较公刘走得更远。就理论本意而言",人民"诗学建设意指诗法的"大我"原则对"小我"的容纳",人民"群像之中可以出现表露特定类型的个人情感的"英雄"及"斗士"。在"朦胧诗"论争复杂的理论局面中,作为一种叙事策略",人民"诗学有利于"朦胧诗"为主流诗坛承认,然而青年诗人在争论"人民性"传统的过程中,借用人道主义论改写"人民"的内涵,而与公刘、谢冕为之打开的理论局面相去甚远。  相似文献   
18.
1980年,《诗刊》以"青春诗会"的形式集中推出了17位诗人的作品和诗歌宣言,孕育于文革时期的"地下文学"——朦胧诗随即成为一股诗歌潮流。江河作为这一时期具有代表性的朦胧诗人,却没有单纯沿着"对人的自我价值的重新确认,对人道主义和人性复归的呼唤"的朦胧诗特点进行创作,他的政治抒情诗具有激昂英勇的大我英雄主义精神,诗歌呈现出独树一格的"朦胧"。  相似文献   
19.
郭沫若和贺敬之同为 2 0世纪中国文坛的著名诗人 ,他们的诗代表了“五四”时期和建国初期抒情诗的最高成就。在他们的代表诗作中都有一个“大我”形象 ,但二者内涵不同。郭沫若的“大我”体现了“五四”时期的个性解放思想和完美的人格特性 ,贺敬之的“大我”显示了革命现实主义与革命浪漫主义相结合而产生的改天换地之豪情。两个“大我”形象折射了不同时代不同的“人”的观念  相似文献   
20.
池田大作先生是享誉日本全球的著名宗教活动家。在其专著和与世界名人谈话录中,他多次提及"人间革命"。该概念与传统概念上的革命不同,是一种精神上、思想上的变革,其核心是"小我"革命,由"小我"革命实现"大我",实现全人类的安乐幸福。同时,他也强调"革命"最终目标的实现形式具有多样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