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37篇
  免费   43篇
  国内免费   23篇
管理学   85篇
劳动科学   13篇
民族学   57篇
人才学   36篇
人口学   3篇
丛书文集   418篇
理论方法论   64篇
综合类   774篇
社会学   146篇
统计学   7篇
  2024年   18篇
  2023年   74篇
  2022年   76篇
  2021年   83篇
  2020年   57篇
  2019年   40篇
  2018年   20篇
  2017年   26篇
  2016年   45篇
  2015年   62篇
  2014年   115篇
  2013年   88篇
  2012年   89篇
  2011年   118篇
  2010年   107篇
  2009年   99篇
  2008年   93篇
  2007年   77篇
  2006年   67篇
  2005年   58篇
  2004年   37篇
  2003年   35篇
  2002年   48篇
  2001年   24篇
  2000年   15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6篇
  1996年   6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1篇
  1991年   1篇
  1987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0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531 毫秒
241.
中华民族的爱国思想始自先秦,这种传统思想在历史流变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面貌.由于它来源于宗法制下的“孝”,所以历史上一直保有“移孝作忠”的传统.相对于代表具象地域疆界的“国”和民族来说,更强调对抽象的礼仪文化的认同.历史上争论不休的“华夷之辨”也是基于这种文化认同感而来的.爱国传统在任何时期都有重要意义,特别是在面临西方历史解构主义及其软实力入侵双重挑战的今天.  相似文献   
242.
走在尘世的两极——《空山灵雨》的佛教精神与人间情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许地山是一个文化“混血儿”。传统佛教的出世精神使他悲叹“生本不乐”,中国人的世俗情怀则使他执着现世人生,所以佛教思想与世俗情怀的矛盾,成为贯穿其《空山灵雨》的基本线索  相似文献   
243.
许庆如 《兰州学刊》2011,(5):164-167
在近代救亡图存的时代挑战下催生出了一批批有着深厚救国情怀的教育家。他们相继提出了技术教育救国、开发民智以救国以及更加多元的教育救国路线,并进行了丰富的教育实践活动。从教育家的救国情怀来重新审视教育救国思潮,可见教育救国思潮不仅有积极的历史意义,而且为当今教育家办学提供了有益启示。  相似文献   
244.
孙晓  冯欣 《科学咨询》2023,(2):25-27
在教育国际化的背景下,积极推进对外交流合作是高等教育发展的趋势。高校要将思政教育与出国境交流人员的管理相融合,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加强出国境交流人员的选拔、行前教育、过程管理和归国再教育等各个环节的协同育人,提高学生驾驭复杂局面、处理复杂问题的本领,使学生坚定政治站位。高校要引导学生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真正培养胸怀祖国、面向世界、具有全球化视野的人才。  相似文献   
245.
近几年来,对"底层文学"的批评聚焦于其苦难化、模式化的单一主题倾向.但从大量的文本事实出发,可以发现,"底层文学"的主题从不单一,而是呈现出多重主题的意蕴追求.主要有六个方面:现代语境下的社会批判性;温善性情的诗意表达;民间精神的发掘倡扬;宗教信仰的艰难旨归;生态失衡的焦灼呐喊;失落情怀后的理想寓言.  相似文献   
246.
高振岗 《船山学刊》2010,(4):132-135
庄子是他所处那个年代的另类,这种超凡脱俗的另类人生以"心斋"为逻辑出发点,以"道"为心灵的归宿,在"体道"的过程中诠释了其达成"真人"的理想人格追求。庄子的一生是一种超越物我、生死,力求达到与道冥同地步的非凡人生,正因为庄子身上的这种超越情怀,才赋予其人生穿越历史时空而不朽之永恒价值。  相似文献   
247.
和而不同、殊途同归——沈从文与“战国派”的来龙去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依据文献资料,从参与编辑、发表文章、团体活动、文化主张等多方面看,沈从文毫无疑问是《战国策》同人和"战国派"核心成员之一。爱国情怀、忧患意识与公共意识,是作为现代知识分子的"战国派"诸人办刊立言的根本动因,其中沈从文对文学本身和文学运动的观念、立场的阐述和批评,及其对五四的个性思想与启蒙精神的宣扬,构成了该派之重要一极,这也表明"战国派"只是以个人立场为原则,以刊物为公共话语空间,以学院知识分子为主体的自由作者群体,而并非整齐划一的团体或派别。  相似文献   
248.
先秦时期的“天下观”包含了自然地理、政治和文化层面的含义。自然地理视域下的“天下观”,主要体现在《山海经》对天下的解读、时人对“大九州”和狭义“九州”的阐释上,特点是虚实结合,尤其是“九州”天下观表达了天下的整体性和不可分割性;政治视域下的“天下观”,表现为以“天下”形容天子至高无上的地位,同时以畿服制的方式呈现天下秩序,体现了“天下观”是包含“多元性”的大一统;文化视域下的“天下观”,则要求通过“礼”文化将“中国”与“四夷”共同统一于天下,以“礼”拓展华夏的文化空间。先秦时期“天下观”是中华文明大一统思想的起点,从此,“天下观”成为中华文明的主要特征之一。  相似文献   
249.
李秋菊 《理论界》2023,(11):64-70
《文子》在多重层面上使用“听”,这些与“听”相关的论说基本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治身维度,即把“听”作为学道方式,根据道“听之不闻”的特性,排除耳目干扰,通过“以神听”通达于道;二是治国维度,即讨论君主在具体的政治实践中应当通过正确“听治”的方式,使君令顺利下达、臣情得上闻,最终因君民良性循环而达成“天下听从”的政治效果。从由听及道的治身论过渡到以道御民的治国论有赖于“听”的行为主体的统一,君主通过治身有道虚心听治,并凭借精诚感应最终达成理想政治。  相似文献   
250.
最近,由黑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的《人工物引论》一书,是由黑龙江省社会科学院社会与科技发展研究所的青年学者王德伟撰写的。该书是我国第一部从技术哲学和社会学领域专门论述人工物的学术专著,也是目前世界上为数不多的关于人工物研究的学术专著之一。该书以在技术哲学中建立起用于分析技术核心内容的概念和研究范式为目标,始终围绕着“人工物是如何可能的”这一主题,对人工物理论作了系统的探讨,特别是作者面对科技发展对社会的影响所引发的人文与科学两种文化之分裂的现状,深刻地反思着如何整合人类的两种文化的问题,并将这一哲学沉思作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