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830篇
  免费   281篇
  国内免费   92篇
管理学   627篇
劳动科学   27篇
民族学   217篇
人才学   128篇
人口学   24篇
丛书文集   3418篇
理论方法论   531篇
综合类   6740篇
社会学   459篇
统计学   32篇
  2024年   56篇
  2023年   221篇
  2022年   241篇
  2021年   317篇
  2020年   270篇
  2019年   256篇
  2018年   86篇
  2017年   166篇
  2016年   243篇
  2015年   357篇
  2014年   699篇
  2013年   564篇
  2012年   743篇
  2011年   813篇
  2010年   752篇
  2009年   766篇
  2008年   890篇
  2007年   752篇
  2006年   661篇
  2005年   651篇
  2004年   545篇
  2003年   506篇
  2002年   454篇
  2001年   402篇
  2000年   297篇
  1999年   170篇
  1998年   93篇
  1997年   70篇
  1996年   63篇
  1995年   24篇
  1994年   26篇
  1993年   16篇
  1992年   17篇
  1991年   5篇
  1990年   7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01.
章太炎晚年提出以《孝经》《大学》《儒行》《丧服》组成“新四书”,作为“十三经”之总持、国学之统宗。“新四书”体系的建构,意味着打破程朱理学的“四书”体系,回归于原始儒学,并对阳明心学有部分认同。之所以反对程朱的“四书”,是因为《中庸》《论语》《孟子》三书包含了“性天”之类“超人格”言论,与西学影响下现代哲学、史学、科学相近,而与原始儒学的“修己治人之道”有所不符,故而必须被取代。章太炎作为20世纪文化保守主义和国粹派的代表,他的新“四书”体系及其晚年的国学观,对于当下重新思考儒学或国学的承继仍有其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102.
魏义霞  Wang Xiaonong 《孔学堂》2022,(3):83-90+182-190
中国近代掀起了一股宗教热,佛教在其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在近代哲学家中,康有为与谭嗣同的思想最为相近,表现在佛学观上便是都热衷将佛教与孔教、耶教比较,都推崇华严宗等。在这个前提下尚须看到,两人无论对佛学宗派的取舍、对佛学经典的选择还是对佛学教义的阐释都存在巨大差异。有鉴于此,康有为、谭嗣同佛学观的比较具有重要意义——既可以从中体悟两人佛学思想建构的异同,又可以直观感受近代佛学的丰富性和多样性。  相似文献   
103.
兼善天下、担当作为的中国共产党以高度的文化自觉创新文明理论,在继承发展马克思主义文明理论、吸收借鉴中华优秀文化资源、总结中国共产党文明交往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回应国际社会发展提出的现实诉求,深刻阐述文明的本质属性、剖析文明交往应遵循的原则、探寻文明发展动力,批判并超越旧的西方文明观。习近平关于文明交流互鉴的重要论述凝聚起世界文明发展的共识,具有深远的理论价值与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04.
倪正芳 《兰州学刊》2007,(6):160-164
拜伦的诗学思想散见于其诗歌和散文文本之中.拜伦对诗歌目的、任务等一系列问题展开了追问,他特别认识到诗歌的治疗作用;拜伦认为,诗人应采取认真、负责、自然的写作姿态,他尤其发掘了注释作为诗歌文本的延伸功能;拜伦的诗歌批评策略是感悟式的,这导致了其诗学成分中理性的缺失,而这与他作为个性独特、处境困窘的浪漫主义诗人身份有关.  相似文献   
105.
李拥军 《兰州学刊》2007,2(6):58-61
公平与效率是人类孜孜以求的两大价值目标,如何处理二者的关系,存在着多种意见.我们在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动摇的同时,必须认识到公平是多维度的和复杂的概念,从而在理论上构建新的社会主义公正观,实践中坚持社会公正的基本原则.  相似文献   
106.
形而上学探寻的问题包含世界的存在及其与人的存在的关系,而传统形上学以孤立、片面、静止的视野悬置人的存在空谈自在之物,会使得人与世界的关系流于思辨和抽象,无法对人生活的现实世界产生实际意义,由此杨国荣先生提出“具体的形上学”。具体形上学展开的理论进路可以从多种视域切入,其中“以道观之”和“以事观之”分别是《道论》和《人与世界:以“事”观之》中的主要理论视域,前者从对世界的整体把握考察存在与人的相互显现,后者以人的行为活动及其结果为指向考察人与世界的关系。从“以道观之”到“以事观之”的理论进路,可以从三个方面理解:其一在视域的推进与深化上,其二在形上学的“具体性”指向上,其三在形上与形下的关系上。  相似文献   
107.
任何一种教育教学改革的实施都将成为其教育理念的落脚点或归宿,教育首先应关注学生作为完整的人的发展,关注其作为个体存在的人和社会存在的人的协同发展。教学本质亦应在关注主体间性的哲学思考之上,走向对话性实践。存在主义以人为本的思想及一系列教育主张,对当今我国教育改革的理论和实践有一定的启发作用,我们应批判地对待。  相似文献   
108.
后现代课程观下教师角色的转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后现代主义基于对现代社会的反思与批判,受到现代社会的广泛关注。而在后现代主义思想下构建的课程观,因迥异于现代课程观,而要求教师应适时地转变角色。只有这样教师才能适应教育改革的发展。  相似文献   
109.
11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