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871篇
  免费   332篇
  国内免费   52篇
管理学   268篇
劳动科学   17篇
民族学   781篇
人才学   62篇
人口学   31篇
丛书文集   1914篇
理论方法论   343篇
综合类   3450篇
社会学   371篇
统计学   18篇
  2024年   58篇
  2023年   283篇
  2022年   285篇
  2021年   367篇
  2020年   319篇
  2019年   272篇
  2018年   116篇
  2017年   247篇
  2016年   263篇
  2015年   380篇
  2014年   577篇
  2013年   497篇
  2012年   539篇
  2011年   514篇
  2010年   429篇
  2009年   403篇
  2008年   396篇
  2007年   274篇
  2006年   252篇
  2005年   188篇
  2004年   166篇
  2003年   114篇
  2002年   92篇
  2001年   79篇
  2000年   59篇
  1999年   19篇
  1998年   14篇
  1997年   14篇
  1996年   7篇
  1995年   7篇
  1994年   6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5篇
  1991年   6篇
  1990年   2篇
  1988年   1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25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51.
近年来关东文化在影视圈掀起一阵热潮,取材自东北地区的动画影片数量逐渐增多。以关东文化内涵为切入点,提出东北题材动画影片创作的两个要点:一是要以追求文化认同为创作目标,并由表及里、循序渐进;二是要深入挖掘东北地区的固有文化特征,满足观众对陌生化效果的需求。面对流行文化和青少年的新特征,创作中要注意把握题材、人物以及"载道"等具体问题。  相似文献   
952.
在形而上的自我中,自我与身体的实体性关系被纯粹的心灵、我思等所取代,漠视了身体直觉在自我行动中的价值。而在形而下的自我中,身体只是盛装智力、潜意识等精神的容器。理性、反思、潜意识等活动及自我概念的形成必须有身体的在场,并通过身体展示自我、体验自我、生成自我。身体是人之自我的表征,自我由身体所体现,自我认同与身体具有内在的关联性,身体在场是维持连贯自我认同感的基本路径,应当将身体归还于自我,在自我的人格、尊严和价值中给身体留下应有的位置。异化身体的自我认同是个体与社会互动建构的过程。生命技术对人的干预必须以维护人的身体的存在和人格尊严为前提,一切利益取舍和价值判断必须以身体为准绳。  相似文献   
953.
基于个人-环境匹配理论,探究个人-团队匹配对员工的建言行为和对同事寻求反馈行为这两类员工主动行为的作用,并探讨了合作导向在其中发挥的调节作用。通过对245名团队成员的问卷调查数据进行分析发现:1)个人-团队匹配对建言行为和向同事寻求反馈行为均有显著正向影响;2)合作导向正向调节个人-团队匹配与建言行为的关系;3)合作导向在个人-团队匹配和向同事寻求反馈行为之间的调节作用不显著。  相似文献   
954.
955.
教育做为培养人、教育人的系统工程,在客观上要求教师做思想教育工作时要熟练掌握和运用科学的教育艺术。而教师通过和学生的双向沟通活动,使其对某一目标产生认同和共鸣,则是达到教育目标的有效方法和途径。一、沟通的特殊意义教育过程中的沟通,是指教师和学生相互交流而触发反应的一连串过程,是教师借助语言、文字、形象(事例)传达和交流观念、知识、思想等信息,并产生预期教育效果的一种动态活动。在沟通中教师通过对学生正确与错误行为的辨别与分析,引导和激发学生产生积极向上的行为意向,实现其多方面的转化。首先,沟通是了…  相似文献   
956.
随着"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中国边疆的跨国族群将再次成为学术界关注的焦点。通过对中缅边境上跨国村落的田野调查,分析这一地区的跨国族群在认同各自所属国家的同时,又在长期的经济文化交往中建构起了一个可超越国家、族群、社会与意识形态的跨国共生社区,并试图对当前"一带一路"战略的发展提供一个可参考的动态景象。跨国族群在全球化时代的重叠认同、个体自觉与共同体建设构成了跨国共生社区的方法论基础,因此跨国共生社区也是"一带一路"构想下中国与世界互相开放的前沿与中心,尽管它只是"一带一路"战略布局中处于国家联结区域的数个微观图景,但微观可以映射宏观的中国与世界,这对于理解如何在"后国家时代"去重构人类文明同样具有观照价值。  相似文献   
957.
自19世纪鸦片战争爆发至20世纪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百年历史中,近代中国的民族国家认同建构大体经历了古典王朝国家认同危机、具有近代意义的民族国家认同初步确立、地域认同对国家认同的"挑战"和民族国家认同建构完成四个阶段。不同的历史阶段,具体的政治、社会与文化情势决定了当时国家认同之情状及其变化。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近代中国民族国家认同建构的最终完成。  相似文献   
958.
"祖国"和"国家"是不能完全等同的概念。由于文化传统的千差万别,故难以找到能得到人们普遍认可的关于"祖国"的定义性描述。中华传统的"祖国"观认为,"中国"是祖国,是"长河",历朝历代只是这条"长河"中的一个个片断。"祖国"是传统文化及其载体(山川、河流以及古往今来人们的种种活动及其结果)的结合体。这些载体在人们心目中往往已不仅仅是一种自然物,而已经升华为一种信仰的"符号",对中华儿女具有强大的影响力。当前中国处在实行"一国两制"的特定历史时期,面对风云变幻的世界格局,国家应当重视加强对港、澳、台民众祖国观的宣传教育,使之成为反分裂的重要精神力量。  相似文献   
959.
流动人口社会融合是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中一个不可逆转的趋势。对城市流动人口社会融合理论中有关融合主体异质性与融合趋势之间、自发性融合与建构性融合之间、小群体认同与社会大认同之间、阶段论与多维平行论之间的相关争论进行梳理,探究我国城市流动人口社会融合的形成机制和演化过程。把流动人口社会融合看作是一个在"时间—空间—群体"维度下连续性的社会构建和客观演变过程,有助于我们通过着眼于"人与城市"之间的紧密联系来践行"人的融合"的发展理念,有利于政府在推进新型城镇化的过程中,适时适度地对流动人口群体的社会融合过程进行干预。  相似文献   
960.
法治文化认同是指人们对法治这种文化形态的尊重、认可、接受和内化。边疆少数民族法治文化认同,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重要内容,对强化少数民族的国家认同具有重要意义。云南边疆民族地区的复杂社会环境,以及阻碍法治文化认同的传统文化惯性、文化空间挤压、现实利益驱动等因素,使得云南边疆少数民族法治文化认同呈现出法律供给不足、经济发展滞后、法治观念淡薄、法治建设不力等现实问题。因此,着力于完善边疆治理的法律体系、边疆民族特色的普法宣传、保证公正司法与严格执法、发挥法治文化的作用机理,以此促进边疆少数民族法治文化认同普遍而深入的生成,是边疆治理现代化中的一项紧迫任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