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754篇
  免费   340篇
  国内免费   52篇
管理学   262篇
劳动科学   17篇
民族学   762篇
人才学   50篇
人口学   31篇
丛书文集   1887篇
理论方法论   334篇
综合类   3423篇
社会学   364篇
统计学   16篇
  2024年   58篇
  2023年   283篇
  2022年   269篇
  2021年   343篇
  2020年   272篇
  2019年   258篇
  2018年   114篇
  2017年   246篇
  2016年   262篇
  2015年   380篇
  2014年   577篇
  2013年   497篇
  2012年   539篇
  2011年   514篇
  2010年   429篇
  2009年   402篇
  2008年   393篇
  2007年   274篇
  2006年   251篇
  2005年   188篇
  2004年   167篇
  2003年   114篇
  2002年   92篇
  2001年   79篇
  2000年   59篇
  1999年   19篇
  1998年   14篇
  1997年   14篇
  1996年   7篇
  1995年   7篇
  1994年   6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5篇
  1991年   6篇
  1990年   2篇
  1988年   1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14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18 毫秒
991.
建构各民族共通有力的认同,是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基础性路径。认同是多层次或多要素的。从关联叠加视角而言,汲取政治认同要素、心理认同要素和文化认同要素等对于认同支撑至关重要。其中,基于政治认同要素建构的政治秩序和政治归属,能够为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提供团结统一的合法性支撑;基于心理认同要素建构的价值取向和情感纽带,能够为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提供依存亲近的情感性支撑;基于文化认同要素建构的团结根魂和同脉印记,能够为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提供多元一体的共识性支撑。  相似文献   
992.
励轩 《民族学刊》2023,14(1):112-120, 152
教科书是链接国家、知识精英与社会大众的纽带,是塑造共同认同的有力工具。南京国民政府较为重视边文教材的编译与使用,希冀借此推进少数民族学生的国家认同建设。抗战胜利后,教育部下设的国立边疆文化教育馆编译了一套《国文藏文对照初级小学语文常识课本》,试图分别从政治、民族、历史、文化四个方面入手,对藏族学生的国家意识进行塑造。边文教材的编译者考虑到了藏族学生的接受能力,循序渐进地编译教材内容,同时非常注重在编译中加入乡土元素,也很注意内外有别的问题,这些都有助于藏族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形成对中华民族的认同。虽然编译边文教材是南京国民政府推进国家认同建设的重要工程,但由于当时的国家治理能力有限,加之国民党深陷内战,无暇顾及边疆教育等客观因素,该套教材最终并没有大规模和持续性地对藏族社会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993.
从语言叙事到图像叙事的转向,视觉图像对意义的直观性承载与传播改变了主流价值观认同的主客体经验关系,展开视觉图像的表意样态就成为主流价值观认同的题中之意。主流价值观认同是通过图像对现实世界的视觉表征来完成的,图像符号的能指和所指构成视觉表征的表征轴,图像符号的生产者和观看者构成视觉表征的交流轴,视觉表征的四边形结构指向了主流价值观认同的表意样态。生产者和观看者的视觉素养解决的是主流价值观认同的主体性能力问题,媒介视觉素养为生产者和观看者的主流价值认同提供了体外化技术延展。观看与被观看在视觉表征关系中的权力配置是视觉体制的基本问题,观看与被观看的视觉权力架构成为主流价值观认同的体制性力量。  相似文献   
994.
陈刚  王卿 《学术研究》2023,(2):51-57+177-178
以豆瓣小组中的“癌症日记—2017”和知乎的“癌症日记”为研究对象,以“能动性”概念为视角,聚焦癌症患者及家属在网络社区中的疾病经验的能动性书写和自我叙事,有助于分析其具有的个体自主性和社会交互性特征,以及意义生产和自我认同的建构。面对癌症疾痛和身体风险,病患透过网络空间中的自我叙事思考疾病与身体、生命及社会的关系,以能动性叙事重建自我认同,并以自我叙事为媒介在网络社群中获得社会支持,进一步凸显网络对病人或家属的赋权效果。  相似文献   
995.
以我国中等收入群体规模的测度为基础,比较了收入主观评价方法和客观标准测算结果的差异,收入主观评价结果的影响因素,中等收入群体认同偏差的典型特征。研究发现,收入主观评价方法与客观标准测算结果存在较大的差异,除了客观收入水平,收入主观评价结果受多重因素的影响。中等收入群体认同偏差的影响因素并未呈现普遍的规律,但教育水平、收入水平较高的个体,主观评价中都倾向于维持或降低自身经济地位的评价。基于我国的现实国情,中等收入群体客观界定标准的选择存在多重难题,可以考虑将主观评价方法作为我国中等收入群体界定标准的补充或替代,积极践行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以更大的力度、更实的举措让人民群众有更多获得感。”  相似文献   
996.
杨蕤  马宏滨 《学术月刊》2023,(7):179-189
卤簿作为帝王以及王公贵族、大臣等外出时的车马仪仗,是古代社会国家权力的象征及皇权物化的表现。关于辽朝卤簿的相关问题,当前学术界鲜有涉及,对于该问题的系统性研究尚显不足。从辽朝卤簿来源及其车舆形制出发,可以探寻辽朝卤簿发展演变过程,同时关注辽朝卤簿在不同时期对于中华文化认同等问题;以此为基础,通过对这一时期历史文献和考古资料的解读,丰富中华民族共同体形成与发展的研究。  相似文献   
997.
4~6世纪北方游牧民族在追述自身族源时,往往将本族先祖归入到黄帝之后、大禹之裔的谱系之下,体现出对“华夏”的认同。铁弗匈奴王族强调本族的始祖是大禹,《魏书·序记》开篇追溯拓跋鲜卑先祖是黄帝之子昌意的后裔,柔然在给南齐的国书中自称“皇芮”,提出“光复中华”的口号。这种叙事模式是史官在司马迁“汉匈同祖”理念的基础上对北方游牧民族族源传说的阐释,其核心内涵“华夷同源”反映出魏晋南北朝时期我国北方各族在“华夏认同”基础上进一步交融的客观事实。  相似文献   
998.
政治符号建构与传播是现代国家强化国家认同的方式之一。和平解放前后,对国家政治符号的传播运用,是中国共产党在西藏进行政治整合、巩固新生政权的重要路径之一。在进藏途中和驻藏后,十八军广泛植入、运用、传播甚至化身为新中国政治符号,使藏族人民逐渐深化了对中国共产党、新中国和中国人民解放军的认识、认可和认同,促进了新中国对西藏的政治整合,体现了中国共产党的政治智慧,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  相似文献   
999.
中华民族共同体既是文化共同体,又是政治共同体,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历史的选择,是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纲领和主线,各民族历史文化的共同性和中华传统文化的特征等构成共同体意识产生的思想基础。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文化认同是核心和关键。本文拟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文化认同的理论逻辑、历史逻辑、现实逻辑进行分析,提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文化认同的实践路径,以期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有一定拓展。  相似文献   
1000.
微传播是网络传媒快速发展、媒体技术加速变革、信息接收优化调整所带来的一场媒介革新,具有进入门槛低、传播无边界限性、管理真空化等特点。高校政治认同教育在外延层面、媒介层面、个体层面面临三重困境:一是社会思潮多元化,主流意识形态受到冲击;二是传播媒介微细化,传统认知媒介被颠覆;三是政治态度冷漠化,政治认同效能的凝聚力降低。高校需从内核、渠道、外延方面加以改进,应强化内核,提高传播内容的权威性;拓展渠道,提升传播过程的精细化水平;巩固外延,统筹传播方式的多元化表达。从微传播视域提升政治认同教育的穿透力、效能感与整合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