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21篇
  免费   40篇
  国内免费   3篇
管理学   53篇
劳动科学   3篇
民族学   104篇
人才学   16篇
丛书文集   374篇
理论方法论   43篇
综合类   685篇
社会学   77篇
统计学   9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22篇
  2022年   23篇
  2021年   16篇
  2020年   28篇
  2019年   22篇
  2018年   7篇
  2017年   30篇
  2016年   24篇
  2015年   36篇
  2014年   108篇
  2013年   87篇
  2012年   78篇
  2011年   104篇
  2010年   99篇
  2009年   102篇
  2008年   112篇
  2007年   73篇
  2006年   69篇
  2005年   49篇
  2004年   63篇
  2003年   45篇
  2002年   31篇
  2001年   38篇
  2000年   38篇
  1999年   12篇
  1998年   10篇
  1997年   11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193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6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61.
本文依据田野调查的有关资料 ,对在云南乃至全国都知名的回族社区通海县纳古镇回族婚姻制度、通婚规则、婚后居处模式、家庭结构及亲属称谓制度的历史和当代变迁 ,提供了一份民族志式的社区个案记述  相似文献   
162.
英茂  小君 《当代老年》2008,(3):18-19
两千多年前,古罗马帝国一个叫泰罗的人发明了上千个符号代表几千个词,他用这些符号迅速、完整地记下了著名哲学家西赛罗的演说,从而打开了速记王国的大门。 2007年,60岁的翟振英创造了一段速记佳话:用4年时间坚持不懈地速记400多万字,完成了中国四大古典文学名著的“速记版”。2007年10月,笔者走近这位“速记奇人”和他的故事……  相似文献   
163.
昌溪是古徽州歙县境内的一个历史、文化、生态古村。它位于歙县南部山区,从歙南名镇深渡至昌溪大约五公里左右。昌溪历来被称为“歙南第一村”。村内分上村和下村,上村为吴氏古村,下村为周氏古村(又叫周邦头)。  相似文献   
164.
郑璇 《决策探索》2014,(15):90-93
随着时代的变迁,交通网络四通八达,蜀道之难也早已变成历史。而承载蜀地与中原地区主要交通作用的古蜀道,也在时间的长河中被更为先进、宽阔的道路所取代。但在曾经是出川要塞的广元,还保存着一段古蜀道——剑门蜀道,这是人类最早的大型交通遗存之一,比古罗马大道的历史更为悠久,或许还能找到一些独特的历史印记。  相似文献   
165.
传统文论诠释中的视界融合问题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在中国社会百年的现代化进程中,文学乃至整个文化观念似总难摆脱“荣今虐古”与“荣古虐今”之二元对立,这在中国文论研究中表现为一直没有很好地解决“视界融合”问题。古文论研究主要是对传统经典的诠释活动,其中传统经典的历史视界与现在研究者的理论视界之间必须保持必要的张力,这种必要张力的废弛是导致学术视域封闭化进而产生“荣今虐古”与“荣古虐今”二元对立的重要原因之一,而古与今、中与西等不同文化视野之间不断的良性的深度融合,乃是超越这种二元对立、充分展示人类文学思想丰富性的必要途径,同时也是中国文论走向融会贯通、综合创造进而形成一种开放的理论视界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66.
167.
我国古民俗研究起源甚早,可追溯到西周初。而古民俗学研究之形成,应以两汉《淮南子.齐俗训》、《风俗道义》的出现为其标志。逮唐宋民俗研究风气大开,统治者视民俗研究为资政佐治之重要资源,更促进了民俗研究的发展。至于西方民俗理论传入而形成近代意义之民俗学,则不在本文讨论范围。  相似文献   
168.
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必须建立健全社会使用体系。建设社会使用体系既要继承我国古代的伦理道德及以保为内容的基本方式,还要借鉴、吸收西方国家的成功经验。  相似文献   
169.
文章以《鹿鸣》诗为中心揭示鹿意象的文化内涵鹿在上古时期与女性有着类比关系,它是女性和权力的象征,也与婚嫁有着种种联系。  相似文献   
170.
围绕着六经的作者、成书年代和性质等问题,20世纪上半期的儒家经典研究大体上走过了两个阶段的发展历程。第一个阶段是五四新文化运动以前,表现为今古文经学之争的余波;第二个阶段是20至40年代,表现为实证主义、疑古思潮和唯物史观兴起并产生重大影响。20世纪上半期学人的不懈努力和反复考索,使儒家经典的成书年代、作者及性质等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得到清理和解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