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5063篇
  免费   902篇
  国内免费   330篇
管理学   4146篇
劳动科学   358篇
民族学   901篇
人才学   1041篇
人口学   495篇
丛书文集   13114篇
理论方法论   2767篇
综合类   27251篇
社会学   5509篇
统计学   713篇
  2024年   182篇
  2023年   761篇
  2022年   815篇
  2021年   995篇
  2020年   975篇
  2019年   762篇
  2018年   413篇
  2017年   768篇
  2016年   856篇
  2015年   1479篇
  2014年   3122篇
  2013年   2722篇
  2012年   2983篇
  2011年   4034篇
  2010年   4194篇
  2009年   4128篇
  2008年   5252篇
  2007年   4034篇
  2006年   3587篇
  2005年   3170篇
  2004年   2644篇
  2003年   2046篇
  2002年   1852篇
  2001年   1571篇
  2000年   1040篇
  1999年   624篇
  1998年   316篇
  1997年   271篇
  1996年   220篇
  1995年   132篇
  1994年   98篇
  1993年   67篇
  1992年   51篇
  1991年   42篇
  1990年   40篇
  1989年   13篇
  1988年   14篇
  1987年   11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6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1篇
  193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91.
美的概念产生于原始存在论哲学中,认识论对美的解释割裂了美的整体性,造成美学争论此起彼伏。李志宏教授从认知的角度否定美的本质的存在,是混淆了对美的认知和"美本身"。新实践美学是对实践美学的进一步发展,是现阶段对美的研究最合理的解释。  相似文献   
992.
在布迪厄对康德美学进行猛烈批判之后,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质疑美学这一术语的合法性:巴迪欧提出反美学,舍费尔采用分析美学,利奥塔重谈崇高,他们都对美学这一陈旧的名号展开攻击,因为美学话语似乎要取代艺术品的地位。但是,实际上,对美学的不满在其诞生之初就已然出现。美学也并非如某些学者所言,要对艺术品取而代之,相反,正是因为美学的存在,艺术方能被识别。历史上识别艺术的体制共有三种类型:第一种是影像的伦理体制,第二种是艺术的再现体制,第三种是艺术的审美体制。美学的出现正是一种新的艺术识别体制的诞生,其重要意义在于打破再现体制的艺术对社会等级秩序的依赖,从而为更为平等的艺术形式铺平道路。  相似文献   
993.
威廉·沃尔弗的崇高品质与其革命功绩有着必然的因果关系。他的勇敢体现在他为了德国早期无产阶级的利益,不畏普鲁士政府的专制制度和残酷镇压而奔走呼号;他的忠实体现在他为了建立无产阶级政党,始终与马克思、恩格斯站在一起,用科学共产主义的原则与各种不良思潮作坚决斗争并做他们的忠实助手;他的高尚体现在他为了德国早期无产阶级政党的事业,在经济上倾其所有,就马克思的《资本论》的问世而言,功劳尤甚。可以说,威廉·沃尔弗的崇高品质是他取得伟大革命功绩的坚实基础。  相似文献   
994.
文章认为正确理解文艺与现实的关系,对于发展和繁荣文艺创作,至为重要。它从追述“再现说”与“表现说”,深入探讨文学与现实的复杂关系,既肯定现实是文学创作的源泉,又剖析艺术真实与生活真实的联系与区别,认为应宽泛地了解文艺与现实生活的关系,并从辩证唯物主义的能动反映论与实践论相统一的美学观点,去认识文艺作为人类的创造,它既是现实的反映,又是人的本质对象化的成果,是人类按照外在与内在的尺度,按照美的规律塑造的成果。我们必须依此来理解和阐释各种文艺创作现象,理解和阐释文艺既源于现实又可能高于现实的原理。  相似文献   
995.
笼统地把文艺视为意识形态,或认为文艺是与意识形态相适应的社会意识形式,具意识形态性,都把文艺泛意识形态化。这些观点既不符合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的原意,也不符合中外文学史的实际。马克思在《序言》中明确把文艺视为一定基础上的社会意识形式,其中部分属于意识形态文艺。文学史上存在着大量的非意识形态文艺和带意识形态性文艺。马克思关于意识形态和自由的精神生产区别的观点,说明应使意识形态文艺和自由生产的文艺并行不悖的发展。  相似文献   
996.
在2013年“8·19讲话”中,习近平同志强调,最上乘的宣传是“看不见的宣传”.从传播学的视角对这种“看不见的宣传”进行深入研究和剖析,对我们掌握意识形态领域主导权,加强话语引导力有重要意义.本文从概念的出发点、传播导向、受众意识、话语表达形式、特点特征、发展趋势等6个方面入手,提出了坚持党性人民性统一、突出个体意识、注重形象表达、隐性显性兼具、融通中国内容和国际视野等意识形态建构的现实路径.  相似文献   
997.
任何一种社会价值体系都包含着某种最高价值,它规定并衡量着其他价值,因而也成为一种最高价值观。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社会主义的最高价值,集中反映了社会主义运动和制度的性质,构成社会主义的本质规定,并进而成为社会主义的最高价值观。它具有超越性、现实性和历史的生成性,既关照了人的现实存在,更为超越这种存在确立了应然性和可能性,这使得它与宗教终极价值观有着根本的不同。基于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辩证法,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并不是社会主义过程结束之后的副产品,而是社会主义赖以存在和发展并取得成功的先决条件,因而也是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的最高价值观。  相似文献   
998.
中西部地区经济尽管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但它高度依赖中央政府的投资,其增长的持续性令人担忧.研究认为,中西部要创造良好的市场环境,吸引东南沿海企业西迁,既能在人口众多、幅员辽阔、发展差异巨大的中国保持齐全的产业体系和完整的产业链,又能引入商业性很强的吴越文化和粤港文化来融合中西部的农耕文化,改善发展的人文环境,从而激发人们的创业创富意识,实现中西部内源性的发展,形成全国经济协调平衡发展的局面.  相似文献   
999.
马克思主义的价值取向、现实关怀、实践来源与人民大众有着密切的联系,使其真正意义上具有"大众性"的特点,具备大众化的理论品质;马克思主义的实践性、科学性、人民性决定了马克思主义必须走向人民大众,实现理论自身与人民大众的结合."大众化的马克思主义"是前提,"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目的,马克思主义既是大众化的产物,又须走向大众.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实质就是使马克思主义面向大众的价值取向从理论变为现实,因此,必须以大众为中心,立足于大众的现实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相似文献   
1000.
在语用是否必须恪守规范的问题上一直存在两种对立观点。这两种观点都不无根据,因为事实上存在两类语言规范:可变规范和不可变规范。语码选择规范、语码组合规范接近于前者,语用原则规范接近于后者。区分可变与不可变规范有助于化解旷日持久、事倍功半的学术论争,同时有助于深化和拓展有关理论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