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14篇
  免费   6篇
  国内免费   1篇
管理学   1篇
民族学   29篇
人才学   1篇
丛书文集   126篇
理论方法论   25篇
综合类   237篇
社会学   2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11篇
  2021年   8篇
  2020年   13篇
  2019年   12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8篇
  2016年   8篇
  2015年   19篇
  2014年   15篇
  2013年   29篇
  2012年   35篇
  2011年   25篇
  2010年   30篇
  2009年   33篇
  2008年   32篇
  2007年   30篇
  2006年   20篇
  2005年   15篇
  2004年   19篇
  2003年   11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2篇
  199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2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25 毫秒
71.
72.
73.
《名儒草堂诗余》作者大都为南宋遗民 ,集中作品既继承了辛派词人慷慨悲烈、豪宕恢宏的气度 ,又延续了南宋末年词人善用咏物的方式传递内心情绪的手法 ,表情极为深挚。宋元时期特殊的社会状况赋予了词集鲜明的政治指向性和浓郁的地域风格 ,由此得以另立江西一派。与同时代的“浙派词人”相比 ,强烈的兔葵燕麦之感、悲愤激楚之音溢于言表 ,内容形式与艺术风格别具特色 ,在词坛留下可书的一笔。  相似文献   
74.
“遗民”三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通过对遗民与逸民的界定,遗民意识的发展,及遗民与民族主义的关系,来考察遗民群体的基本特征,阐述遗民与政治不可分割的血缘关系。  相似文献   
75.
兰花是中国古代诗画中反复出现的文学意象与文化符号。自宋以来,兰花成为文人画的一个重要题材,相应产生了大量以兰花为题的题画诗。特别是那些遗民画家和失意文人,兰花几乎成为他们书写自我、抚慰精神创伤、超越现实政治、寄托文化情怀的典型载体之一。他们围绕兰花创造了一系列文学母题、图像模式和思想结构,在以往以文字为系统表达形式之外,赋予了另一个以图像为核心的新系统,将孔子“空谷幽兰”和屈原“香草美人”的思想和情感表现传统与意义再生产机制推向了新的阶段。可以通过具体的兰花诗画作品,从图-文互文性角度梳理、解读这些审美、思想与意义系统,探讨其中蕴含的复杂的遗民情结、儒家人格理想与超越性精神,这是一条进入中国古代文人心灵和历史世界的通幽曲径。  相似文献   
76.
77.
陈宝琛、陈曾寿等作《落花》诗表达对清朝的怀恋和对逊帝溥仪的忠贞之心。这些诗作客观上有着悲惜文化衰残的意味。吴宓的《落花诗》在感叹文化飘零的同时,也突出了其固守道义的责任感。陈寅恪的咏花之作则是通过现实事件寄寓文化之思的,其中还浸透着他维护文化尊严、弘扬文化精神的"惜花"、"护花"之情。陈寅恪、吴宓二先生的咏花之诗堪称中国文化花果飘零的悲歌挽词。  相似文献   
78.
遥看清河城     
王开 《今日辽宁》2014,(2):52-53
正清河一向给人特殊的好感。这座安居辽东山区的小镇透着一种英雄气质。清河的英雄气,又因着史诗般的格调,显出几分悲怆,拉长了它的深度与厚度。如今的清河小镇以星散的形式,躲在辽东群山里怡然自得,乡民们守着土地、森林和丰沛的水,守着日升月落的农耕生活,几乎连他们自己也想不起这座小镇最初出现的意义。只在偶尔挖出一柄断剑,几片锈蚀的金属甲胄,才促使他们直起身板,眺望五百多年前的漫漫风烟。当初的清河城作为军事要塞修筑,与抚顺、开原、铁岭等边关重镇连成一线,防御女真民族的抢掠。因此,它的雏形为"堡垒",兼具攻防作用。提出构筑清河堡的人,是明辽阳副总兵韩  相似文献   
79.
《龙祠乡约》是濮阳西夏遗民唐兀忠显、唐兀崇喜父子协同村中耆旧于元末至正元年(1341)共同制定的一部乡规民约。该乡约言简意赅,仅有1072字,但其所蕴含的伦理学信息却异常丰富。该乡约滥觞于北宋嘉祜二年(1057)吕大钧所定《蓝田吕氏乡约》,但颇有增损,尤其是乡约凸显了濮阳西夏遗民在乡村建设中提倡节俭、杜绝奢侈浪费、尚贤、乡社经济公开化、惩过奖善、务农富民等思想与举措,而且一度在河南濮阳西夏遗民中得到执行,流风所及,对于促进乡村建设、美化社会风气具有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80.
元初吴渭等人的月泉吟社征诗活动获得了当时东南诗人们的广泛响应。这次诗学活动具有鲜明的遗民性,这也是当时东南诗人在诗学活动中普遍心态的反映。笔者对月泉吟社的社长吴渭以及参与其间诗学活动的主要成员方凤、吴思齐和谢翱等人的相关诗学品格进行阐述,进而对他们的遗民性的诗学心态进行深入分析,有助于阐释元初诗坛摆落宋金余习,开启一代诗学格局的历史意义,从而对诗社史和诗学史的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