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733篇
  免费   37篇
  国内免费   22篇
管理学   375篇
劳动科学   11篇
民族学   47篇
人才学   162篇
人口学   1篇
丛书文集   891篇
理论方法论   161篇
综合类   2375篇
社会学   762篇
统计学   7篇
  2024年   8篇
  2023年   31篇
  2022年   49篇
  2021年   59篇
  2020年   80篇
  2019年   58篇
  2018年   19篇
  2017年   74篇
  2016年   135篇
  2015年   117篇
  2014年   265篇
  2013年   246篇
  2012年   251篇
  2011年   293篇
  2010年   281篇
  2009年   324篇
  2008年   339篇
  2007年   261篇
  2006年   260篇
  2005年   272篇
  2004年   221篇
  2003年   247篇
  2002年   232篇
  2001年   220篇
  2000年   180篇
  1999年   109篇
  1998年   45篇
  1997年   48篇
  1996年   15篇
  1995年   16篇
  1994年   15篇
  1993年   7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1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79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41.
德育是一个综合化、系统化的内外因交互作用的过程,它既包括个人的内化过程,也包括诸如家庭、学校、社会的外塑过程。只有认真把握内化和外塑这两个过程的特点和规律,不断创新德育工作方法,才能使德育工作收到实效。本文着重论述了德育过程中个人"内化"过程的主动性、自主性、独立性、体验性,以及作为德育"外塑"过程的家庭德育过程、学校德育过程、社会德育过程各自的地位、特点、存在的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方法,以期对做好德育工作起到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42.
认知方式划分为场依存和场独立两种类型,大学生认知方式与德育方法实施产生的效果有相关性。笔者认为应构建"以人为本"的德育方法论体系,根据大学生不同的认知方式采取分类指导原则,实施相应的有针对性和实效性的德育方法。  相似文献   
143.
对人的本质的认识,是任何教育管理活动的前提。人类进入知识经济时代,人性的研究仍然有时代意义。适应"知识社会"的需要,确立"价值人"假设,是对以往的"政治人"、"经济人"等假设的超越。当今我国高校德育面临许多新的问题与挑战,其重要原因之一就是理念的落后。必须从人性假设理论入手,以"价值人"假设对我国高校德育理念进行反思与重建。  相似文献   
144.
网络生态伦理哲学基础与高校德育方法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网络在给大学生提供信息便利的同时,也导致了他们自我约束力和道德法制意识的降低.而建立在因特网基础上的网络文化,也冲击着人类建立在现代化基础上的现代教育,使人们更加关注网络生态伦理问题.在网络生态环境下,高校应把"以学生为本"作为高校德育方法论的逻辑起点和价值取向,以"道德审美"作为高校德育方法论,以建构和谐的大学生网络生态伦理文化.  相似文献   
145.
146.
生活德育要从理论走向实践,必须着力构建与之相适应的环境。生活德育环境构建的主体呈多元并存的趋势,学校和教育管理机构是众多主体中的核心部分和主导力量;其中心场域仍然在学校;生活德育环境构建既需要精神资源也需要物质资源;在构建途径上,重点应做好人本主义课堂的建设,校园环境中隐性课程的开发,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  相似文献   
147.
现今中职学校的政治课教学,从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到授课形式,很多都是有科学而无灵魂的德育教育。政治课是学校德育的一个最基本的和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为了完成政治课德育教育的目的,必须让它成为有灵魂的教育形式。要使政治课教学变成有灵魂的教育形式,就要实施政治课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改革,教师课堂教学中确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新型师生关系,并注意引导学生的个性发展。  相似文献   
148.
以课程改革为出发点,提出要坚持以人为本,从创新军校主体性政治理论课程、拓展军校主体性德育实践课程、挖掘其他课程中的德育价值等三个方面,探讨了新形势下军校如何优化德育内容,改革德育课程的问题.  相似文献   
149.
彝族文学具有显著的民族志属性、道德教育功能与共同体特性。第一,它是构建文化记忆基础的凝聚性结构,作为彝族历史记忆和知识图谱的载体和表征;第二,它是彝族文化主体传承和传播其道德精神的特殊文本,发挥着从个人品德到社会公德的重要德育功能;第三,它是共同体关联的交融记忆场,由内而外、从抽象到具体,多维度、多层次、全方位地展现了彝族主动而深层的中华民族共同体认同。关注这类民族文学中的主位认知与自觉表达,不断拓展和深化关于它们的研究,能够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更丰富的经验支撑和更强力的文化支柱。  相似文献   
150.
高校网络德育的提出在于,网络的社会本质是网络德育的社会基础,它决定了网络需要道德和网民需要德育,网络社会中德育面临的机遇与挑战要求革新传统德育而实施网络德育,网络社会中各种道德问题的出现需要网络道德来规范和矫正。网络德育的关键是人的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